有位县委书记赴任时,路边看到一位老太太,招手要他停车。他假装没看见,开了过去。后来发现前面是条断头路,只好折返回来。老太太笑着说:不让过去,你就是不听!
每当想到这个故事,我就感叹:经验很重要,可以避免走回头路,提高做事效率。而“经验”的用途,就是预见前面可能发生的问题,提前采取措施。等到问题出现时再解决问题,成本就高多了。
我搞创新多年,发现科研项目中的“断头路”很多。前面几步看起来走得好好的,后面其实走不下去。最严重的一次,整个团队走了一年多后,不得不折返回来,影响了大家的业绩。所幸的是,项目最终走到了正路上;没有像很多项目那样,连回头的机会都没有了。后来我意识到:这种情况是一种常态:如果没有“断头路”,别人老早就走过去了,我们现在哪有创新的机会?
越是老司机,往往胆子小。科研项目最多了,人也会变得非常谨慎。我经常强调:研发必须先有计划,不能走一步看一步。科研项目的“计划”,并不是把每个细节都想清楚,也不是把时间节点都能搞得很准,而是要把技术逻辑先在脑子里走一圈,尽量不要走到断头路上去。
然而,计划何其难也!我做硕士、博士时,论文没有一次能按开题报告做完。最后虽然交差了,却是“打哪里指哪里”,而不是“指哪里打哪里”。所幸的是:毕竟学位论文容易交差。其实,多数国家项目也是如此:项目考核的往往不是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而是有多少专利、论文。这样,“打哪里指哪里”的项目都可以交差。
科技创新项目的计划难,却是不争的事实。我们经常能听到一种声音:科技创新哪里能计划啊!科技创新项目到底能不能计划?我认为:探索性的科学研究是不能计划的,但工程科技类的创新是能做计划的。
我的做法是:遇到问题,先在脑子里找到一条逻辑上能走得通的路子。不要寄希望于研究过程中出现某个奇迹(如模型精度奇高)、也不要对结果提出过高的要求。只要路子能够走通,以后可以慢慢优化。这就是我一直强调的“先做成,再做好”。这个思路,可以把创新活动变得简单。
有人会问:如果找不到这样的路子呢?
做科研,如果不是天才或野路子,总要先设计一条线路。有了这条线路,就可以检查线路上的“逻辑断点”。找到这些断点后,就有针对性地进行预研究。预研好了,再开展项目。预言失败,就放弃这个项目。
前些天,《观察者网》向我约稿,让我谈谈对“柳传志之问”的看法:“不创新等死,创新找死;我们应该怎么办”。我的回答是:推动创新要从提高管理能力开始。凑巧的是:任正非接受采访时,也建议联想从创新管理开始。
学会做计划,就是提高创新管理能力的关键之一。做好计划,就可以让我们避开创新中的“死路”。我一直把创新当成企业的一种风险投资行为。学会做计划,就是提高创新的投入产出比、减少创新代价和风险——不要走到断头路的地方才知道回头。事实上,只有创新的投入产出比较高时,企业才真正能够从创新中获利、创新才会成为一种健康有效的投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