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强推智能制造,不如加强保护消费者

1年前浏览367

不久前,奔驰车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很多人奇怪:大名鼎鼎的奔驰公司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我们不妨问另外一个问题:在美国、日本、欧洲会发生这样的问题吗?


有人将这种现象归结为“欺负中国人”。我并不赞同这种说法:国产品牌有时甚至更差。比如,最近十年,我家一直困扰于某国产著名品牌的中央空调,多次被逼得像疯子一样、没被气死就不错了,哪里还有什么“绅士风度”?

 

我国企业卖到国外的产品,也往往比国内产品质量好很多。连最简单的服装、鞋帽都是这样。国外买回来的国产货,极少出现掉扣子、拉链损坏这些国内常见的现象。据我所知,一旦把含有“不合格”产品的服装卖到日本,整批产品都收不到钱。所以,厂家自己比消费者更怕出现质量问题。


导致这种事情发生的原因,是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不到位,人家就是敢于欺负消费者。相反,最高院曾多次下通知:不支持“职业打假人”。王海当年买了十个假的网球拍,要求商家履行“假一倍三”的承诺。天津法 院认为王海“知假买假”,不算“消费者”,不予支持。很显然,从这种判决获利的只能是造假者。

 

消费者权益保护不到位的结果,就是抑制企业对高质量的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质量是要付出成本的。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追求的成本而不是质量。

 

我搞技术多年,有一种体会:质量提高一点点,技术要求提高一大截。很多高技术、包括控制和智能化技术,都是被高质量逼出来的。比如,现在钢板的厚度误差要求大约20um。而轧辊的变形、磨损、膨胀都大于这个级别,没有复杂的检测、控制技术怎么能达到呢?航空航天一直是智能制造技术的先行者,比汽车行业跑得快(汽车行业规模要大很多),原因就是航空航天的质量要求高啊!经常听说,我们在机器人领域落后与日本——所谓的落后,就是质量差啊!

 

如果企业和市场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不高,很多智能制造的技术是“高射炮打蚊子”,没有经济性。如果消费者权益保护不利,企业就没有追求高质量的意愿,智能化的推进也就缺乏动力。如果国家强力推动企业搞智能制造,很可能导致“拔苗助长”。只有推动高质量发展,才是健康之路。

 

对于质量,政府的质量监管能力是有限的。最近,有家企业刚得质量奖不久,就出现了严重的质量问题。要解决质量监管能力的问题,必须鼓励消费者参与进来。


奔驰车事件再次表明: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是不到位的。不论是坐在车顶上还是不顾形象地破口大骂,都说明消费者维 权难度太大、维 权成本太高。这件事引发这么大的社会关注,无非是民众有太多的共鸣。这种现象继续存在,不利于推进国家的“高质量发展”。

 

如果偏离高质量要求,智能制造就会误入歧途。试想:当你想买一辆汽车、一台空调、一部手机时,是想买批量化生产的高质量产品,还是想买劣质的“定制化产品”?然而,有些企业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宁可追求花哨的“智能化”,而不去花功夫提高质量。

 

在我们国家,推进智能制造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是与“高质量发展战略”密切结合。我一直说:提升管理水平、带动产品质量的上升,制造很好的切入点。但是,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提升产品质量的动力却是不足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重新修订“消费者权益保护 法”,让民众能够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才能有力地倒逼企业提高质量的意愿。

 

有人担心:这会导致一些企业的破产倒闭。其实,这样做只会促进“优胜劣汰”:质量差的企业倒闭后,质量好的企业就有了更大的生存空间,也就能更好地生存下来。反之,质量差的企业不倒闭,我国的产品质量水平就不可能全面提升。市场是残酷的,进步是有代价的。与其让消费者去哭泣,还不如让生产劣质产品的商家去哭泣。


来源:蝈蝈创新随笔
航空航天汽车机器人控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07-22
最近编辑:1年前
蝈蝈创新随笔
只是把思考的日志搬运,不当之处...
获赞 92粉丝 13文章 1159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