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专家还是砖家

1年前浏览1062

有一位学者:长期以来,外行都说他水平高,内行却往往不认同。双方阵营明显。为什么会有这种明显的差别呢?在我看来,原因就是:他的观点往往在逻辑上是“对”的,实践上却是“错”的,逻辑和实践产生了背离。

 

逻辑性强的人招人喜欢。我们常说,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很重要——这是因为,多数人思考或表达问题时,逻辑性是不够强。这一点,我国的学术界尤其突出。即便是大学教授,逻辑性特别强的人也是少数。所以,当人们听到逻辑性特别强的报告时,听众自然就会对他产生好感,并自然地认为他的观点是对的。这就是外行喜欢他的原因

 

但逻辑上通顺,不一定是对的。

 

我们小时候听评书。说书人讲的逻辑都是顺的。但我们都知道:评书并不是真正的历史。其实,史书上说的也未必是真正的历史。英国著名学者罗素很早就意识到:历史学家总是按照自己的逻辑解释历史。标榜客观的史书,也未必是客观的。

 

这是因为,不同历史学家的逻辑体系是不一样的:当某个历史事件产生时,有人从经济角度看问题,有人从道德角度找证据,有人从军事角度找答案,有人从心里角度去分析、有人从地理的角度找原因……如果历史学家有宗教信仰的话,他很可能去寻找:执政者在哪些方面违背了神的旨意

 

有些观点很有意思,比如:

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往往发生在北半球气候变冷的周期中……

美洲原住民为什么没有发明马车?因为美洲人口主要是南北方向分布,纬度不同导致气候条件不同;气候差异导致交流少。而畜养马匹和发明轮子的人在不同纬度上

 

逻辑正确也不能保证结论正确。这是因为:一个原因可以引发截然不同的结果。

 

打个比方:某人在山上推一块石头。石头可能被推下山,也可能没有被推下。两种结果都是符合逻辑的——关键是力气的大小。恩格斯很早就意识到,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会与数学相结合。

 

所以,逻辑离开了“量”的概念,很可能是不靠谱的。一个人如果没有实践经验,往往就缺乏“量”的把握能力,从而导致现实中荒唐的逻辑;而有经验的人,往往更容易发现“逻辑不对头”。

 

我们谈CPS、数字孪生、大数据、工业大数据、智能制造、工业云平台等概念时,背后都有“量”的概念:这些技术为什么能够带来价值、为什么能够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例如,我在前一篇文章中提到:云计算、大数据与工业互联网技术的结合,让消除信息孤岛的难度降低了、进而工作成本降低了——所谓“降低了”,就是从量的角度思考问题。当然,如何降低难度,仍然是一门需要深入研究的学问——从这个角度看问题,可以使得我们的认识更加深入,远离肤浅的砖家。

 

对于大多数的工程技术问题,要回答的不是 “行”或者“不行”这些逻辑概念。而是要回答用多大代价才能做到“可行”、这种“可行”又能带来多少的价值。这就是把技术问题转化成经济问题。对离开经济可行性,只抛出一些逻辑上先进的概念,就容易被一线人士当“砖家”来看。


来源:蝈蝈创新随笔
云计算数字孪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07-22
最近编辑:1年前
蝈蝈创新随笔
只是把思考的日志搬运,不当之处...
获赞 92粉丝 14文章 1159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