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被人问起:应该如何推进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工业大数据?其实,这个问题往往不是技术专家可以回答的。
要找到它们的答案,必须首先弄清楚几个问题:用户是谁?他有什么样的问题需要解决?你打算用什么样流程来解决?这个流程需要什么资源、你打算如何得到这些资源?这些问题明确之后,才是与技术相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做出那些决策、决策需要那些数据、数据中的问题应该如何处理?……
如果已经到了工程层面,则意味着上述所有问题都是有办法解决的——人们不清楚的,是如何做得更好。如果是在预研阶段,意味着脑子里有已经有了几条备选方案,但还不清楚具体哪一条能走通。比如不清楚数据的精度够不够、数据包含的信息是不是完备等。如果连预研阶段的要求都没有达到,就不必找技术人员来谈了。
我经常把解决问题比喻成“找一条路”。
要找到这条路,必须先回答:你要到哪里去(目标)。目标清楚以后,解决问题的原理往往很简单。然而,简单的原理却往往不容易实现:如果容易实现,就不是困难的问题了。
不容易实现的原因,往往都是受到某种条件的制约(如资源不足、收据收集有问题)。这就好比,路上有一条河,挡住了去路。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修一座桥。但是,修在什么地方,是策划的路径决定(也就是业务流程)。路径定了,才知道在哪里修桥、去建立条件。
方法, 决定于目标条件与约束
一般来说,设定目标和调动资源的人、规划路径的人、解决技术问题的人,往往是不同岗位的人:比如, CEO、CTO、CIO。创新的困难就在于:他们的知识和能力没有办法融合在一起。这时,主导者在领导。领导者需要说的是“跟我上”而不是“给我上”。自己想明白了才能交给下面的人干。
当然,再具体操作中,能干的下级有可能替领导“越位思考”,上级也可能委托自己的助手进行策划。但无论如何,做事的逻辑不能错、还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企业科技搞不好,往往就是因为“领导谈论战术问题”,而“下级谈论战略问题”。其实,问题的根子在上级:有了“领导谈论战术问题”,下级茫然不知所措,才有“下级谈论战略问题”。
智能化时代的创新,关键在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