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知识重用的意义

1年前浏览629

从原始社会开始,知识就是决定生死的要素。

 

对我们的祖先来说,什么东西能吃、什么东西不能吃,都是事关生死的知识。获得这些知识的代价也很大,甚至用生命试出来的。


知识如此珍贵,最好能重复使用:不仅自己使用,也让别人使用。让自己人不用花代价,就可以获得知识。于是,知识传播也变得重要起来。人类的祖先“智人”之所以能够战胜“尼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智人”可以用语言传播知识。

 

我一直认为:中国高科技产业落后的本质,是生产效率低。一个技术开发完了,用了一次就不用了。效率就不可能提上去。知识的重复使用,可以促进工作效率。


在高科技领域,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别,往往就在于此:有家企业,曾经试图自主开发生产线。但效率却比国外低了很多。究其原因:国外是专业团队做生产线的,经常在世界各地建设类似的产线。他们的知识可以重用、人就可以熟能生巧。而我们以“自主创新”的方式建立产线,在很长时间内只能用一次,效率自然就低了。


我经常说:设备远程维护最好让设备开发商参与,就是因为他们便于知识复用。我们国家制造业的优势在于市场大——市场大的好处就是便于知识的重用。在有些行业中,企业越来越大。其中重要的“粘合剂”就是知识。


一般来说,知识需要在使用的过程中才能不断丰富、完善。这就叫“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实践多了,才能走向成熟。知识成熟了,使用的风险就小。所以,阿波罗计划拒绝采用不成熟的技术。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以后,企业都要求按照标准化进行生产。而“标准”就是一种成熟以后固化起来的知识。

 

在智能化的时代,知识可以固化在计算机里,自动地使用知识;可以在互联网上传播,极大地促进知识的重用。知识被重用的次数多了,获得知识的成本就可以被摊平,从而进一步促进知识的产生。而大数据的时代,能够帮助人类方便地获得更多的知识——甚至包括图像识别这样不容易描述的“感性知识”。所以,认识智能化时代的一个角度,是知识经济。

 

但是,推动知识的重用并不容易。

 

我读书的时候,搞到一套软件模块Turbo C Tools。本来想开发的时候用,节省点时间。后来发现读这些代码很麻烦、有时候还不如自己编。最近这些年,许多企业搞起了自己的知识管理,收集了一大堆论文,却没有人看。究其原因,就是获得这些知识的成本太高、复用率太低。所以我估计,未来的知识管理本身一定会走向智能化,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为了便于重用,人们把“标准化”和“模块化”的思想结合在一起。企业推动“个性化定制”、“快速响应”的基础,就在于此:通过模块的重用、模型的重用,才能达到这样的目标。

 

过去有种说法:“一流企业搞标准”。于是,有些地方很热衷标准,用于显示自己是一流企业。可惜的是:这些标准搞出来了,却没有人愿意用、重用率很低。在我看来,不被用的“标准”其实就是垃圾;研制这样的标准,就是制造垃圾。离开重用,标准是没有价值的。

 

软件模块作为一种知识,重用时往往存在着危机:不知道突然会冒出一个什么BUG。尤其是底层软件:BUG很难查找。为此,有的大公司坚持底层的关键软件都要自己开发。

 

现在有人搞数字孪生、工业APP、数据中台、SAASPAAS平台、知识图谱、组态软件,本质上都是推动知识重用。推动知识重用是个系统工程,往往不是某个具体技术可以解决的,甚至不是单靠技术就可以解决的,而是涉及到商业模式、管理制度乃至法律法规等多个方面。

 

推进知识重用是一件极其耗费脑细胞的工作,但又极其值得做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高科技的竞争,就是知识重用的竞争。


来源:蝈蝈创新随笔
UG数字孪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07-22
最近编辑:1年前
蝈蝈创新随笔
只是把思考的日志搬运,不当之处...
获赞 92粉丝 14文章 1159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