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常有人说:“老板和领导越来越像专家,而专家越来越像老板和领导”。这种现象背后,是有道理的:
老板和领导中多优秀的人物。他们不仅智商、情商高,往往还阅人无数、经历丰富、见多识广。在他们衣食无忧、功成身退之后,就有条件专心研究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像学者”是很正常的。
而学者们却往往要为生存而打拼。他们要花很多的心思用来找项目、拉关系、做宣传、组团队,经常为筹款苦恼。做学问的时间反而越来越少了。这样,学者们就越来越像“领导、老板”了。
现在的科技界,老师们背负各种指标,很难按照自己的兴趣做事。我的导师吴老师是位儒雅的学者、实干的性情中人。他刚满60岁的时候就退休了。吴老师对我说:我想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
我最近见到一些学术会议的海报,发现有些大牌学者几十年如一日地研究一些无聊又无用的问题。我想,他们未必喜欢研究这些无聊的问题,只是让兴趣屈从于考核指标的需要。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科技发展,需要“乐知者”、需要学者们兴趣驱动。但这是需要经济条件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科技界的问题是经济问题。
同样,经济与个人道德关系也极其密切。
犹太人有个观点:年轻人想成为一个好人,先要有赚钱的能力。有了钱,才有行善的能力。反之,如果人被逼到生死存亡的边缘,就很难守住道德、人伦的底线。我认识一个人,到前妻那里,把小女儿的压岁钱骗走。原因是他被高 利 贷逼得实在没有办法。我还认识一个人,个荣誉感比较强。他在绝望的时候选择了自 杀,抛下了很小的女儿。
经济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心态。
我年轻的时候,最看不起的就是“小气”的人。极少会因为钱的原因决定做还是不做一件事。现在却不一样了。
我想,这不是秉性发生变化。真正的原因是经济状态变了:年轻时衣食无忧,收入稳定增长,不需要养家、不考虑养老。而现在却会想:以后挣不到钱怎么办?老了干不动怎么办?通货膨胀怎么办?怎么把两个娃拉扯大?
凡事“缺少”的时候,重要性才能体现出来。最近猪肉涨价,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很多人意识到:原来猪肉的价格如此重要。最近听说钢铁要去产能。我默默祈祷:千万不要做得过头了——如果一旦钢铁供应不足,对工业界的影响不亚于猪肉短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的孩子从小生活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中,真的应该早点让他们知道钱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