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从感性认识谈起

1年前浏览159

《第二次机器革命》谈到一种现象:走路、扫地、摘果子等事情,对人来说很容易,但机器却不容易做到。该书称这种现象为“人机悖论”。


导致这种现象的关键原因之一,是因为机器缺少“感性知识”。比如,人类眼睛接受到光信号之后,能够识别出这是路上的坑、地上的纸屑、树上的果子。这些都是感性认识,但机器却没有。


机器拥有的“知识”往往是程序员写的代码。对于“理性认识”,如数学公式,程序员往往能比较容易地变成代码。但对于感性认识,程序员就很难写了。因为这个原因,“人容易做的事情,机器往往不容易做。”


优秀棋手本事也在于“感性认识”。


有些人只看到高手会“算”。其实,下棋时候的“算”,一定会遭遇数学上说的“组合爆炸”。所以,所谓的“会算”,首先要把精力集中在一些关键的选项上,不要让其他想法分散注意力。“善弈者谋势,不善意者谋子”。高手对“势”的认识,就是感性认识。


人工智能中的“深度学习”,优势就是从数据中获得“感性认识”。阿尔法狗把感性感性认识和推理结合在一起,才取得的成功。但关键的突破,体现在深度学习能够获得类似“感性认识”的知识。因为下棋“推理”的做法,早在20多年前“深蓝”的时代就做得很好了。


感性认识对人生成败非常重要。我们评价人的能力和人品、判断艺术品的优劣、选取投资方向、加入什么公司,都需要感性认识。当然,判断的时候往往是感性认识和理性推理的结合:感性认识让人把握重点但未必靠谱,往往要靠理性认识、靠推理去分析验证这些认识。


在现实中,需要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混在一起考虑问题,往往是一种大智慧,机器很难模拟。


阿尔法狗之所以能成为特例,因为走棋和胜负的规则都是简单明确的。而人类在处理一般问题时,能够采取的手段和目的却往往都是模糊的,用什么样的“理性认识”都说不清。


人做的很多事情其实是没有明确目标的。人在遇到矛盾、难以决策时,常常改变初衷。人们常说“换个角度看问题”、“万事皆空善不空”、“身体是第一位的”,其实就是在改变问题的目标。人们在讨论和思考问题时,常常要求“聚焦”——原因就是讨论的问题发散了。人们甚至会经常问自己:“我是谁、我为什么要活着?”......


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都是要帮助人们完成特定的工作。它们决策的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从这一点上也能看到:推进智能化的过程,首先是定义问题,要把目标和可以采取的手段说清楚,要数字化、模型化。这才是关键。所以,强调的智能化要“人智变机智”,也就很自然了。


来源:蝈蝈创新随笔
爆炸人工智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07-22
最近编辑:1年前
蝈蝈创新随笔
只是把思考的日志搬运,不当之处...
获赞 92粉丝 12文章 1159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