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问自己:工业互联网最容易想到的用途是什么?我想应该是远程的设备监控和管理。这么容易想到的工作,为什么做这事的企业不多呢?
其实,做这事的人也不少。油田、水电、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设备管理是这样,运输工具的跟踪管理也是这样。只是多数企业没有这么做。事实上,创新发生的逻辑往往是:想到不难,技术要求不高、做到也不难,但有经济价值就难了。
经济价值与应用场景有关。这些场景的特点就是设备往往处于荒郊野地或移动中、管理困难,故而技术的经济效益好。技术的价值随场景变化。但经济上划算不划算并非“非黑即白”,而是逐步过渡的。
在大型企业中,往往有些经济性尚可的场景。但是,与前面提到的场景相比,“远程监控”往往是可做可不做的。如果国家鼓励或者有政治、战略考量,企业就会做,反之就不会做。一般来说,劳动力成本高、劳动环境差、远程化风险小的场景会更适合一些。如石化企业中监控管道、在钢厂集中化高炉监控等。但是,这些做法在先进地区、在大厂做划算,在小厂、在落后的地区就不太划算。
当前要推进先进技术的应用,最好的办法就是给这些技术增加“附加值”。也就是说,除了监控远程化,还有其他的价值。比如,减少维护人员、提高维护质量和安全性、设备管理更加精准、资源配置全局优化等。GE的Predix想做飞机发动机维护,就是这样的做法。
现在看来,工业互联网的“技术含量”往往在附加值这一部分。而这些附加值,往往以APP的形式去卖。
有了“附加值”,用户得到了好处,技术推动就会比较简单。而关于“附加值”的技术,技术含量往往也是比较高的。现在看来,大企业的IT部门,可能有机会做那些不需要附加值的项目。而市场化的公司却必须有了附加值才能有竞争力。技术的市场竞争,往往不是技术本身的竞争,而是附加值的竞争,
有件事情很有趣: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经济性差的项目,经济性可能会逐渐好起来。很多技术的先行者,就是靠做经济性差、技术含量低的项目发展起来的。事实上,技术成长的逻辑往往是“久久为功”:一个普通的技术做久了,技术上的BUG越来越少、稳定性越来越好。等到市场真正变大了,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高技术了。
这样的逻辑,不仅适合工业互联网。很多创新都是这样。如此看来,在高科技发展的初期,争取到做事的机会往往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