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概念、逻辑与说人话

10月前浏览2017

马祖和尚在一个地方静 坐修禅。南岳禅师便拿来一块砖,在他旁边的石头上磨。马祖问他:“你在干什么?”南岳答道:“我要把这块砖磨成镜子。”马祖困惑地问道:“砖头怎么能磨成镜子?”南岳反问道:“磨砖不能成镜,坐禅又岂能成佛?”

小王:“明天我要做个结缔组织的无痛切割手术。” 主任:“说人话!” 小王:“我要去理发.....

最近有位老师写了几篇关于数字孪生的文章。有几个观点引发了我的共鸣。安筱鹏博士多次提到:搞数字化技术的人经常陷入“概念迷雾”。经常出现各种新词,搞的大家头昏脑涨。特别地,许多概念来自于国外,翻译得又不恰当。赵敏兄经常说:翻译不当,不是小事。因为很多人恰恰喜欢从字面上理解概念。但这样做,就像用砖头磨镜子,是永远都理解不了的。

我觉得,真的不如用一些通俗的话来讲这些概念,才能听明白。有个企业搞了一个“工业互联网”。我用“人话”来说:其实就是把集团级的ERP上云啊!数字孪生、预测、模型、智能等,其实都有一套容易说清楚的大白话——虽然这些话可能有些片面。比如,我前面写的“从人找数到数找人”,就是想用大白话,把一部分智能化的过程说明白。

安博士曾经自谦道,他的观点可能片面,但求给人以启发。我也发现:如果概念真正说的很全面,往往就没有办法给人以启发了。工程上的有些概念原本边界就很模糊。如果纠结于文字的完备,可能就得不到深刻的内涵了。

“日光之下无新事”。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概念都可以从过去的工作中延伸、演变过来。如果不是,这样概念恐怕也很难广泛应用。但是,工业企业的个性化差别太大。同一个概念,每个人脑子里想的可能完全不一样。我们往往不能用大辞典上的说法来理解这些概念——况且,在一个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大辞典上可能好不到这个概念。

既然大家各说各话,如何理解新技术呢?按照我的经验,最好是去思考概念产生的背景:这个概念解决的是什么样的问题?遇到了什么困难?利用了什么条件?解决问题的逻辑(方法)是什么?如果能够在几个不同的场景(比如离散制造、流程制造),把这个逻辑想明白,概念大概也就明白了。这样,也就不必去咬文嚼字了。

对于工程师来说,能把事做成就行了,关键是了解做事的逻辑。不一定能给概念下出明确的定义。但懂了概念(也就是我说的懂了逻辑),就容易从其他行业借鉴一些好的想法,从而开阔自己的视野。

创新是很难的。创新的难点之一就是交流难。如果交流不困难,那就真的是专家满地走了。因为交流困难,大家是按照自己的实践经验来认识概念的。如果没有实践经验,概念就很难从文字上读懂:每个字都认识,加在一起就糊涂了。

磨砖不能成镜,坐禅无法成佛。突破概念的迷雾,要在实践中体会。

来源:蝈蝈创新随笔
上云数字孪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07-23
最近编辑:10月前
蝈蝈创新随笔
只是把思考的日志搬运,不当之处...
获赞 88粉丝 10文章 1159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