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蔡民坤大夫是我的老朋友,是个特别爱好思考并喜欢说实话的人。蔡兄80年代中期本科毕业于浙江中医大学,然而却是个最憎恨中医骗子的人。他主张中医必须回归常识、尊重科学,致力于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概念理解中医。前几个月,我身体有多处不舒服。蔡兄对我说:中医认为这是身体虚弱,其实就是抵抗力下降了!你先补充点维生素吧。我吃了几天,果然就好了!我想,所谓的中西医结合,应该就是这样吧?最近,他写了一篇关于文化的文章。承蒙蔡兄赏光,发在我的公 众号上。
这里没有文化之美;这里只有理性之冷。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洛威尔(1856—1942)发出的叹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捉摸。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的形状。我们想用文字来定义它,这就像要把空气抓在手里:除了不在手里,它无处不在。】
文化实在不好把握。但文化的力量无处不在,而且影响深远。我们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决定生产力的第一因素却是文化。
文化常给人们带来“美好”、“善良”、“道德”的景象,通常还是理想、成功、反省等人类内心活动的反映。只是,“理想”的内容是多变的,“成功”的标准总不确定,“反省”又需要基点。还有“美好”、“善良”、“道德”又不是不证自明的:我们可以建立诸如有仇必报;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以牙还牙,锱铢必较等仇恨文化。很血气,很方刚;但也可以有“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渡人文化。我们可以追求以“胖为美”的富态,但也可以追逐以“瘦为美”的婀娜。什么是好文化?什么样的文化有生命力?这也许比文化本身更难定义。
先从广泛传播的一个心理学实验说起吧。心理学家把6只猴子关进一笼子,笼子中有一串香蕉,当猴子去拿香蕉时,所有的猴子会遭受电击。久而久之,6只猴子都学会这一规律,并遵守不拿香蕉的规则。然后,心理学家关闭了电击装置,并用一只新猴替换掉了其中的一只猴。当新猴去拿笼子中的香蕉时,原来的5只猴会马上制止它,甚至殴打它。新猴子也很快意识到了:“拿香蕉是一种禁忌”。实验周而复始,一只只新猴子被放进来,替换掉了以前的猴子,猴子换了一拨又一拨,但香蕉不可以拿的“习俗”,却能始终在猴群中保留下来。
现在,我们设想一下,猴子假如有语言或文字,它会怎样的描述这个电击,以制止其他猴子来碰那个香蕉?并用法律、道德等文化形式来规范“香蕉不能拿”,并形成“香蕉不能吃”的饮食文化?另外,我们也可以设想另一群猴子不是遭受电击,而是遭受淋雨、或火烧、或棒击,等等,那它们会产生怎样的“习俗”?假如实验人员给的不是电击,而是给猴子们更喜欢的糖丸,然后又突然停止了给予,那它们会不会产生诸如“人参果”的故事?
可以这样说,这里的文化只是一个群体对其所遭受的“天灾人 祸”等经历的一种解读,是群体与自然搏弈的产物。文化差异,只是一个群体所经历的不同,以及对这些经历的不同理解。
当然,文化的影响又是深远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关“香蕉不能吃”的文化将影响猴群们的饮食习性,长此以往它们的消化系统也许将不再适应香蕉这一食物。于是猴子的食谱中也就没有香蕉。
但是,以下情况将增加猴群“文化”的复杂性。
一,总有个别不遵守“固有文化”者,他们冒险偷吃了香蕉,那结果会怎样?
二,随着群体之间交流,猴群往往会融合,并扩大,这时遇到一个没有经历过吃香蕉受惩罚的猴群,情况会怎样?
三,有些聪明的猴子经过研究终于发现了那些电击、淋雨的机制,那对“文化”又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四,由于“文化”限制了吃香蕉,猴子必须寻找其他的食物替代,这限制了它们的食物来源。当一个意外造成了其他食物严重短缺,只有香蕉盛产。这时会产生什么的后果?
文化遭遇了变异,文化遭遇了冲突,文化遭遇了理性,文化遭遇了经济的影响。文化总是在这些遭遇中存在、发展着。那么,什么的文化更有生命力?什么样的文化才是优秀的文化?我们先来分析一下猴群文化的形成过程。
首先,“香蕉不能吃”这一“文化”的产生,一开始是出于自私的目的,原来那些猴子当然是为了自己的安全,为了自己免受伤害而管教新猴子的。
其次,在“文化”形成过程中,用暴力管教新猴子的“文化”,简单、有效,但是,这会往往会引起新猴子反抗,所以,一定是善于表达这种危险,有效说服新猴子的“文化”才会最高效、最大范围地说服新猴子遵守“文化”,并获得群体的安全和生存。
第三,“文化”会遭遇来自变异、冲突、理性和经济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并且有些变化得到一部分群体或大部分群体的认可,并可能形成某一群体的新“文化”。
所以,文化是一个团体共同认可的对外周环境的解释和自身需求的表达。
由此可知,有生命力的文化应该符合以下特征:
1. 尊重传统的文化,更有生命力。传统文化的产生和存在都有其当时的原因和环境,并得到了人们长时间的较为广泛的认同、实践和检验,当然,期间也有变异和发展,由此也变得更为成熟和完善。因此,传统文化相对于时髦文化通常更有生命力,同时也最容易获得更广泛的认同。注意,这里说是“尊重传统文化”,而不是“遵守传统文化”,因为,传统文化所存在的环境和条件可能发生变化,传统文化的应用场景有其独特性,自然也有局限性。就好像这些猴子传承了“香蕉不能吃”的文化,但电击已经不存在。
2. 符合道德标准的文化,更有生命力。德国哲学家康德曾多次表示,对于人类最终的善良原则和道德原则,不可讨论,也不必讨论,它们象星座一样高耀头顶,毋庸置疑,必须绝对服从。雨果又补充一句:善良是精神世界的太阳。一个群体的道德标准是这个群体长期积累下来的理想关系和各种行动规则,往往是最能符合这个群体的最大利益。所以,符合道德标准的文化往往更有生命力。纵观人类社会的历史,爱心、美好、善良等是道德的共同标签和标准,也是道德的价值所在。但是,爱心、美好、善良等只是人们的愿望,很多时候还会有事与愿违的结果。爱心、美好、善良的本身不是“不证自明”的,况且,爱心是有限,我们对自己的爱心会远远超过对一个陌生的爱,我们对自己所属群体的爱心也一定超过对其他群体。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也就是说爱心有自私的一面,老猴子对新来猴子的管教,也是首先出于对自身安全的考虑。道德原则需要遵守更为基础的规则和规律,才能用爱心和善良去寻求更大范围的合作。
3. 符合经济规律的文化,更有生命力。经济是人类社会运作的血液。一个群体在经济上的变化将严重冲击文化的演变。各种文化,表面上是为了精神层面的升华,但背后却有利益规律。“那有什么科学家的兴趣,其背后都有强大的利益支持”。这句话很实际。猴子“香蕉不能吃”的文化在遭遇食物短缺时一定会遭受更大的冲击。“三寸金莲”这样的旧文化,表面上是为了美,但其家长在缠足时会说“现在不痛苦,以后难嫁人”,背后还是实实在在的利益,担心在婚姻的竞争中失去优势。当然,人类的利益林林种种,或是长远利益,或是短期利益;或是生存利益,或是发展利益;或是个体利益,或是团体利益,等等。于是,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也是林林种种:想象利益、保护利益、展示利益、获取利益、庆祝利益、感叹失去的利益以及规范各种利益等。人类总是希望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当各种利益取得平衡,并成为某一群体的共识时,就成为这个群体的文化,并引领这个团体行动,为之付出代价,也可以因之获得收益。为了利益,文化可以摧残人性,文化可以违背道德。难怪亚当・斯密在完成他的《道德情操论》之后,又写了《国富论》,一句“商业是最大的慈善”把经济活动与人类的道德相关联。用经济活动把人类的爱心与善良播散给更广泛的他者。另外,任何一种文化形态一定影响着经济活动,甚至还会消耗一定的社会资源。那些消耗过多社会资源的文化,那些违背经济规律的文化,带给人们的,应该不是美好,而悲惨。“劳命伤财”就是对这种现象的最准确表述。十几年前,在纽约召开的“经济发展和文化转型”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各国学者达成了一系列共识,值得我们参考。他们认为:一个社会不管发达和不发达,表面上看起来是经济形态,实际上都是文化心态;经济活动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文化;经济发展在本质上是一个文化过程;经济行为只要延伸到较远的目标,就一定会碰到文化;赚钱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衣食,而是为了荣誉、安全、自由、幸福,这一些都是文化命题;等等。
4. 尊重自然的文化,更有生命力。人类社会的进步,一个重要方面是人类对自然的尊重和理解。过去,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有限,但是,人类保持了对自然的尊重,并在尊重之下保持对自然的探索精神,并形成了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文化内容和文化形式。风水文化,其原理是对自然的尊重,很多风水文化符合自然自然规律和原理。现在,人类对自然已经有很多的认识,如科学文化,它验证了一些自然规律在一定范围内的正确性,并得到有效利用,这增加了我们的自信。同时,这种科学文化对文化本身产生深远的影响,重塑了很多文化形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生产力的源泉就是来自对自然规律的尊重、揭示和利用。正如猴子们发现电击等伤害是有规律,并可控的,这时,猴子的“文化”会产生深刻的变化。但是,无论如何,我们仍然要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在自然规律之下,人是渺小的”。有生命力的文化,一定是符合当下已经认识到自然的规律,并保持对自然敬畏和探索的文化。中国古人言:以利交者,利尽则散;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德交者,地久天长;以道交者,地老天荒。地老天荒的文化只有是那些符合自然之道的文化。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那是道德、善良、爱、慈善等都无法抗拒的。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规律,那是最大的善良、爱和慈善,也最能体现道德的本意。
5. 得到技术加持的文化,更有生命力。在文化行业,我们注意到一个现象:以前,村里有个能说会演的,在村里说上二句,演上一段,总能赢得村民们的开心,大家也对他或她产生一种敬意和利益。后来,有了广播和电视,大家能看到最顶尖的文化艺术表演了。于是,村里的文艺能人显得不那么有艺术了。只有那些走上顶级舞台的明星,成名成家,受到热捧。现在,网络又带来一个新的生机。低层的民众,只要你有一定的特长,能收获一定的流量,也能获得相应的喝彩,获得一定的打赏,或带货成功。这就是技术进步对文化产业的影响。技术进步会改变一些人的利益,或一个团体的利益,所以,总会有一些人来维护和改变原有文化,同时,也有一些来维护和改变技术。有生命力的文化会迎合当前技术进步和发展。
6. 倡导合作的文化,更有生命力。在自然界,人类没有狮子的力量、马的速度、鹰的眼睛、狗的嗅觉,……,但是,人类还是占据了食物链的顶端,在相当程度上主导着很多其他生物的生存。人类社会,表面上看,与动物世界一样,充满着竞争,甚至是你死我活的争斗。但是,导致人类进步的,恰恰是合作的力量。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创导人类竞争、斗争的文化,往往给人类带的是灾难,并不断被人类所抛弃;而创导合作的文化,往往给人类带更大范围的幸福和繁荣。获得最大范围的合作,才能动员最大的力量。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几乎就是一个合作形式、合作范围的发展史。而文化是促进人类合作的最强大,也许还是唯一的工具。《人类简史》一书中,作者就认为“讲故事是促进了人类的合作,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原因”。合作的文化引领着人类的进步。所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决定生产力的第一因素却是文化。“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文化,很贴心,很温暖,但是,它束缚了孩子的爱,束缚了孩子以后更大范围的合作。所以,它是借爱的名义的有毒文化。
7. 准确表达的文化,更有生命力。准确,是最美丽的文字。“文化是一个团体共同认可的对外周环境的解释和自身需求的表达”,准确表达是文化的基本要求。过于注重表达形式,离开表达内容,陷于表达形式的表达已经脱离了文化的根本属性,而变成了“文化秀”。从诗歌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到数学公式、物理定理、化学结构等无不是简单、明确、准确地表达了人们的需求、向往、规律,并成为文化中的经典。
8. 能落实于行动的文化,更有生命力。人类活动的本质是行动,行动产生力量,行动产生生命力,行动也产生文化本身。行动,是最好的文化。行动,也是最美的文化。农间田头的老者,他对生命的理解,对自然的尊重,对粮食的态度,比“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的文化更具体、更生动。可以这样说,现代社会的很多行为,是人类社会文化直接教育的结果。当然,文化有“好”有“坏”,什么样的文化产生样的行为结果,所以有“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二流的父母作教练,一流的父母做榜样”;同理,三流的知识给服务,二流的知识给指导,一流的知识给实践;同理,三流的文化在服务,二流的文化是教导,一流的文化在行动。反之,脱离行动,无法落实于行动的文化,或无法指导行动的文化,只能是做秀文化,难以得到发展。另外,行动还能检验文化。追求纪律、规范、标准的文化,也许会固化人们的思维,对于科研和教育就不一定合理,“认真”的文化同时会限制了人们的行动,等等,在行动面前,文化暴露了它的二面性。
9. 自由之下的文化,更有生命力。一种文化形态,或一个文化内容,一开始,一定是某一个体对他自己或群体相关的某个事物的描述和表达。个体所表达的“文化”内容总有随机性,或表达的环境本身纯属偶然,或对环境的理解错误,或表达的形式过于极端,或执行文化的行为走向偏面,如,经历过匮乏年代的人们对节俭文化往往会有过度的解读、表达和执行。总之,“个人文化”需要得到群体的认同。期间才会有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每一个个体,特别是年轻人,他们总会从自身的环境和经历中去学习,去适应,产生新的文化萌芽,产生多样性,并接受群体的选择,接受历史的选择,产生新的文化。这是产生优秀文化的基础。文化没有自由,通常会变成传销,变成统治。当然,个体中也一定存在有悖于人性的个体,并产生有悖于人性的文化,正如总会有男人特别喜欢走路颤颤微微的女子,并产生“三寸金莲”的文化,但是,这种文化一定会被历史的淘汰,甚至可以成为法律文化以制裁这种变异。另外,文化是有界线的,在不同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之间,一定会有不同的文化形态、不同的文化内容。通过交流而移风易俗,或成俗,形成更大范围的文化。由于每一群体都有自己的利益,也有自己的表达方式,每一个个体也有自己的利益和表达方式。用一种文化来要求其他群体,或绑定个体,都是可耻的。作为个体有选择群体的权力。认同团体为了利益,离开团体,也是为了利益,只是利益的角度不同,周期不同,实现方式不同。
10. 尊重生物本性的文化,更有生命力。基因是生物的底层代码,人类活动的一切离不开基因的驱动。猴子吃香蕉的本性,可以在特定条件下得到限制,但总会在历史的某个机缘重新得到实现。人性善良的本性创造了各种与爱心、慈善相关的文化;人性自私的本性则产生了契约和规范,并丰富了这个世界的多样性;人性的暴戾则有法律和惩罚的文化;等等。人性需要得到宣泄和张扬,人性也需要得到安抚和驯化。理解人性、尊重人性,是优秀文化的基石。尊重生物本性的文化,更有生命力。违背人性,或过度表达人性,甚至利用人性,往往会走向人性的反面。如,过度解读孝文化反而忽略了孩子爱的本性。一个孩子除了爱他自己之外,最爱的就是父母。“你的孩子比你想象的更爱你”。
总之,有生命力的文化应该是从个体本性出发,在传统、道德、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的框架下,得到当下技术的加持,自由而准确表达个体或群体需求,并在最大范围内促成群体合作行为,最后增进群体利益的文化。
以上十条,只是有生命力的文化的特征,并不是定义,也不是有生命力的文化的要义。但是,假如一种文化与以上十个特征相悖,它的生命力一定会受到影响。
文化,好像是个独立的存在。其实,文化和政治一样,是解决人类生存的一个重要工具。任何文化,是解决当时、当地人类生存或发展的方法的总成。我们保护动物,不能只是出于爱心,这爱心的背后,其实也是为了利益,并且,我们的内心已经感受到了这种利益:动物的存在给了我们最大的安全感,动物能生存,不光说明我们的环境是美好的,同时,更说明,这个环境,我们人类是宜居的,我们生活在动物生活的环境中,更有安全感。
因此,我们认为,文化是一个团体共同认可的对外周环境的解释和自身需求的表达。
人类社会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文化,就词的释意来说,文就是“记录,表达和评述”,化就是“分析、理解和包容”。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文化的形态和产物多种多样:法律是社会关系、良心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产物。道德、诗、小说,等只是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反映的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余秋雨先生曾给文化下了一个最为简明的定义,即: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这样的定义已经离开了文化的产生基础,成了文化的文化。这样的文化反而制造了各种界线:学历的界线、专业的界线、民族的界线、时代的界线、高低的界线、成败的界线、贵贱的界线、悲喜的界线、雅俗的界线……。在这重重叠叠的界线中,人们用尽了才华和智谋,编制了概念和理由,引发了冲突和谈判。人们在争取“个性”、“成功”、“多”、“好”、“独”等文化形式时,还自以为是在“文化追求”,而实际上已经走上文化的反面。
文化很丰富,文化很多彩。文化来自我们的生活,文化也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它是 “我们共同认可的对外周环境的解释和自身需求的表达。” 我们有文化自信,因为,我们的文化自信来源于几千来对自然规律客观解释和合理表达。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天地也。它包括自然运行之道,也包括了人的本性、文化的本性,以及我们对天、地的理解、尊重和敬畏,对自我的理解和尊重,对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写下这些,应该是我个人对自我经历的表达和内心的企盼。我所处的年代,我所在的行业、我所选择的专业,以及我的成长环境给了我表达的内容,也让我选择这样的表达方式。这是我的个人文化。
作者简介:蔡民坤,舟山嵊泗人,主任医师。二级心理咨询师,著有《行医日记》、《临症中医视角》、《正常就好》。
来源:蝈蝈创新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