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建设性地批评中国科技界

1年前浏览162

优秀的技术人员往往有个特点: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一般不会要求、建议别人去做。如果你要求别人做而别人不会做,你需要有能力顶上去。科技界一些纸上谈兵的砖家则不然:没有做事的思路就敢乱说。嘴上说得头头是道,让他自己做做试试?

 

许多朋友都知道,我很鄙视这些纸上谈兵的砖家。我写这本书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对砖家误国的担心和愤怒。前面两章谈工业常识、经济常识、社会常识、技术创新,针对的就是他们缺乏的常识。

 

写完之后,我似乎感觉有些不妥。文字都是给读者看的。读者看书的目的,是为了从我这里获得收获,而不是为了和我一起愤愤不平。所以,最近意识到:需要建设性的批评。主要是告诉别人怎么做,而不仅仅是“不该怎么做”、“砖家如何无知”。所以,我把过去写的东西重构了一遍。

 

工程师做事的逻辑很简单:想清楚了就可以做。问题是:创新活动能想清楚吗?所以,现实的做法是“摸着石头过河”、是渐进性的活动。渐进的创新,要求从现实的条件出发、从个性化的问题出发、从能够想清楚的办法出发、尽量利用过去成功的经验。渐进的发展不能太贪心、要适可而止,要避免盲目的冲动,要时刻提醒自己“领先半步是先驱、领先一步是先烈”。这些观点我说了多次。要实现建设性的批判,就要把这些逻辑串起来。

 

首先,我想把读者带入一个场景,引起大家的警觉和兴趣。我抛出创新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些怪事。这些事情似乎总是与常人的思维作对。为了说明这些怪事的必然性,引出了创新是“人择难题”的概念:今天的创新,都是前人没有做成的;今天我们想到的办法,前人一定想到过。如果这些办法能够成功,前人老早就成功了,也就不需要今天的创新了。从这种意义上说,今天的创新,都是前人挑剩下的难题。

 

提出了难题,就要给出解决的方法。我的这些方法,都是针对“人择难题”提出来的。比如,要求创新者学会抓住机会,也就是抓“天时”。我认为:条件和需求的改变,是创新的机会。有了这样的机会,现代人就有条件做前人做不成的事情。但创新成功不仅要超越前辈,还要超越同辈。这样就提出“地利”的概念:创新必须结合自身特殊的条件和优势。这个观点其实就是要结合实际、结合个性化条件和需求。

 

人们经常发现:创新想法往往有“出乎预料”的特点。我的观点是:这种出乎预料,本质上是对需求的再定义而已。在创新过程中,需求是主观的、条件是客观的。客观条件不一定能满足主观要求。创新者往往需要对原始需求再定义。再定义的过程往往意味着:用的要求往往是错的——而这一点是创新区别与普通技术问题的地方。一般人不习惯于对问题再定义,故而这种办法也有利于破解人择难题。

 

给出解决方法之后,再回到问题的另外一面:如何防范风险。

 

防范风险有两个层面的工作:一个层面是写给项目负责人的,一个层面是写给研发管理者的。这些观点来自于我自己的实践经验。但遗憾的是:这些风险往往来自于科技人员缺乏常识,而我的做法就是点名这些常识。

 

为什么需要我来解释这些常识呢?因为国外的著作很少会谈这些问题。国外的著作为什么很少谈这些问题呢?因为先进国家的企业往往早已具备了这些常识,懒得去说。但为什么国内科技界不具备这些常识呢?这是有历史原因的。所谓的历史原因,就是有其合理的成分。但是,社会是不断发展的,过去合理的东西到了今天,就变得荒唐了。为什么变得荒唐了呢?这个道理也是需要说清楚的。

 

我的建议是:中国的科技界就需要改革了。这样,就完成了我对科技界的“建设性批评”。


来源:蝈蝈创新随笔
通用科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07-23
最近编辑:1年前
蝈蝈创新随笔
只是把思考的日志搬运,不当之处...
获赞 93粉丝 15文章 1159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