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某企业家代表建议年轻人“多进工厂、少送外卖”。看到这条消息,我心情有点沉重。
于是,我想起读书时的一件事。
我小时候特别喜欢用怪问题刁难老师。其中一个是关于高压输电的。初中物理常有这样一道题目:一条输电线路,电线消耗的功率100 KW。现在把输送电压提高十倍,输送同样的功率。问电路消耗是多少。
这个题目的标准做法是:保持功率不变时,电压提高十倍,电流降为十分之一。而导线上耗能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所以,电压提高十倍时,能耗降为百分之一。
我问老师:根据欧姆定律,电压提高十倍,电流也会提高十倍啊。能耗应该提高100倍啊。但老师解释说:题目上说了,功率保持不变啊。于是,又把前面的理由说了一遍...
直到高中,我才明白其中的道理。真正的问题应该是:电压提高时,电流是如何变小的?
其实,电压提高十倍而功率不变的前提,是要更换变压器。电压增高时,压差其实主要落在变压器上,导线本身的压降是减小的。也就是说:输电的电线可以不变,但整个输电系统是改变。对象变了,就不能用欧姆定律算电流变化了。
这件事给我的启示是:思考问题时必须有系统思维。所谓系统思维,就是要考虑问题的边界。提出一个想法的时候,要考虑相关的各种影响。
某位代表的要求,其实就是缺乏系统性。
为什么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愿进工厂啊?因为他们综合考虑收入和劳动环境,更喜欢送外卖。企业家找不到人,其实很简单:把工厂的环境搞好、把工人的工资提上来就可以了。说得极端一点:如果你可以给出月薪3万,难道招不到人?其实还是老板不愿意出钱啊!你不愿意出钱,凭什么要年轻人做出牺牲?
代表可能会说:我愿意出,但出不起。
但你为什么出不起呢?是因为你挣不出。为什么挣不出呢?内因可能是你技术不行、经营不行,外因往往是产能过剩、竞争激烈。如果是产能过剩的话,更多年轻人到工厂生产,产品是不是更加过剩?对社会有好处吗?反之,有人送外卖时,工程师和白领们就可以点外卖,就不必自己做饭了。从经济性上看,他们点了外卖,就能把做饭的时间省下来,从而创造更多的价值,对整个社会也是有利的啊!
对于社会问题,系统性考虑问题,往往都会涉及到经济性。
代表、委员提提案的时候,脑子里要有“经济性”这根弦。否则就可能成为笑话。正如在“不食肉糜”的故事中,晋惠帝问大臣:老百姓没有粮食吃,为什么不吃肉呢? 从营养学的角度,肉比粮食更有营养。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没有粮食吃的人更没有肉吃。
从经济性角度看,让年轻人进工厂,关键是让工厂能创造更多的价值,从而有能力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这个责任在企业家本人的身上。国家要做的,是为制造企业的升级创造条件。比如,不能让优秀的年轻人都争着去做官、都挤在象牙塔里写无聊的论文,要给劳动者更多的尊重和社会地位。
在我看来,中国的工业技术落后,最重要的原因不在工人,而是在管理和技术人员。这两类人才是真正的短板。把经营、管理、研发能力提上去,有了一流的产品和技术,工业的效益才会好。才能把一流的人才和年轻人留住。其中,企业家本人是最重要的。而政府的责任,在于营造好的营商环境,让优秀的企业能够健康成长。
如果不考虑经济性,疫情期间大家都不上班;如果不考虑经济性,每年可以放300天的假;如果不考虑经济性,所有教育和医疗费用都可以让国家出、所有的房子都可以让国家分;如果不考虑经济性,所有的孩子都可以让国家养、三胎父母都可以在家看孩子;如果不考虑经济性,每个科学家每年给1000万养着;如果不考虑经济问题,个人和企业最好都不缴税.....农耕提案当“当好人”容易,但如果提案没有经济性,其实就和“不食肉糜”差不多。
我做政协委员时,曾经写过一个提案,希望某地增加一条下匝道。我写的理由是:由于没有下匝道,大概每天有2万人上下班多花半小时。如果按每小时的时间成本30元算,每天损失30万元,每年损失过亿。所以,花几千万修个下匝道是有社会价值的。
同样,人们考虑智能化、数字化问题时,一定要有系统思维,一定要落实到经济性上:数字化技术的终极目标,是要人类的自由和幸福。但人类自由幸福的前提,是生产力发达。生产力体现在企业。但企业追求的是经济性,而不是生产力的提高。让数字化技术具有经济性,这才是企业家和技术人员直接追求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