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一句话说不清楚

1年前浏览177

我们思考问题的时候,总是试图用一句话把问题说清楚。确实,“用一句话说清楚”,体现总结和提炼的能力。现实中,能用一句话把复杂问题说清楚的人,思维水平一般都不差。但是,“用一句话说清楚”是不是就真的就清楚了?

 

“盲人摸象”是人类最具智慧的寓言之一。它时刻提醒我们:认识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视角。而“一句话说清楚”的问题,可能仅仅是一个视角。即便是这个视角看得很清楚,也不一定是完整。总体上可能是错误的。

 

我们经常会遇到一种现象:什么都明白,但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做。这就是“知”和“行”无法统一起来。按照王阳明的观点,无法做到“知行合一”的“知”就不是真正的“知”。换句话说,所谓的“知”只是看到了其中的一个视角,并没有把不同的视角综合起来。对企业来说,就是有能力把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统一起来,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数字化技术就是这样。“用一句话把数字化说清楚”,往往也只是一个视角。我们观察问题的时候,可以有很多的视角。比如:

 

技术实现的视角

 

从技术的视角看,智能化的本质就是重构人和机器的关系。比如,AI的一个重要作用是让机器模拟人的认知功能;智能化的算法往往是“用人明白的道理,让机器去做”。技术目标是促进“感知、决策和执行过程的统一”。

 

这个视角还可以进一步细分。比如,按照德国工业4.0的逻辑,可以把技术的机会看得更清楚,也就是:纵向集成、横向集成、端到端集成。在笔者看来,纵向集成本质是管控融合。传统的管控关系是:高层管理者管理下层管理者直至工人,而工人操控物理对象。纵向集成后有可能让机器管人,或者帮助高层管理者跨级管理。横向集成实现后,机器可能会改变不同空间位置的人的协作方式,带来业务流程和商业模式的改变。端到端集成最显著的好处之一是改变研发方式,因为因为机器可以改变研发的流程。

 

经济可行性的视角

 

企业推进智能化,一定要做到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的统一。所以,仅仅从技术的视角是看不到数字化技术的全貌的。经济可行性的视角包括两个方面:成本和收益。

 

摩尔定律的本质,是降低了技术的使用成本。其价值类似铁的发明,降低了金属工具(过去只有铜)的使用成本,从而促进了技术的广泛应用。摩尔定律是源头,但不是全部。要把源头的水引导到自己的企业中来,需要“渠道”。在笔者看来,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就是“渠道”。有了这些“渠道”,在上面开发新技术的成本就低了,技术经济性就强了。

 

从收益角度看,数字化的重要作用是提升了响应速度。提升响应速度的前提,获取信息和资源的能力提升了。信息和资源多了以后,就可以优化决策。所以,所谓的“快速响应”,本质是“又快又好”。

 

推进策略的视角

 

工业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需要用逐步演进的策略。

 

我前面曾经提到:工业企业推进数字化技术常见的阻力是自己脑子里面的“执念”:总想着数字化技术一下子就能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带来革命性的技术。如果按照这种理想去实现,技术的风险太大,技术可行性就会降低。

 

在笔者看来,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推进策略往往是持续演进。坚持长期主义、继承现代工业的成功做法,用数字化技术不断超越。当然,演进策略并不意味着想一步走一步,而是要为日后的持续演进奠定基础。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本质上就是为持续演进奠定条件。

 

人们产生执念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受“互联网经济”的影响太大。工业技术的个性化强,不可能像商业互联网那样快速扩张,“互联网思维”必定走不通。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可能有蓝海。但蓝海开始的时候不会太大,需要花时间才能变大。这些小的蓝海更多属于高科技企业,而不是传统工业企业。


来源:蝈蝈创新随笔
通用科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07-23
最近编辑:1年前
蝈蝈创新随笔
只是把思考的日志搬运,不当之处...
获赞 93粉丝 15文章 1159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