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就听到一句话:“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意思是社会风气越来越差了,坏人越来越多了。我们经常批评有些人保守、守旧。仔细想想,保守和守旧是有道理的。因为过去民风淳朴,是有很多好的地方。老子希望回到“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时代,大概也是这个道理。
其实,很多东西都是“越来越差”:人会越来越老、建筑会越来越破、矿物资源越来越少、组织活力越来越弱、领导的能力越来越差等等。最近,我看到外地某城市报纸的言论,让我大吃一惊:若干年前引领改革开放的城市,现在居然这样了?
这种现象并不奇怪,而且是有科学依据的:热力学第二定律。这个原理告诉人类:熵总是增加的。总体上看,随着熵的增加,一切都会变坏。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马斯克说:我见过很多人违法,但没有见过谁能违反物理学定律。
未来的世界就真的这么悲哀吗?也不是。我们知道,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总体上看,人们越来越富裕、社会文明程度其实是越来越高的。
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增熵”针对的是一个封闭系统。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外界的输入,系统总体上会越来越坏。但是,有外部力量进入时,情况就不一样了。地球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太阳不断地把能量传递到地球上来,抵消了增熵。从地球的角度看,熵甚至是减少的。所以,地球上的生物世界总是生机勃勃。
所以,整个宇宙是增熵的,但局部的熵可以减少。
系统论的一个基本的观点就是:要开放。我国最近40多年,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根本原因就在于改革开放。通过改革开放,我国从闭关锁国、愚昧无知,逐渐走向繁荣强大。可以预见:如果改革开放停滞了,就会走向反面。
我们容易注意到:一个单位或部门运作的时间久了,就会出现各种关系网、潜规则,就会像人一样衰老下去;一个组织的文化一旦变差,往往就会越来越差。经济社会发展慢了,就会越来越内卷,问题同样会很严重。越来越好反而是小概率事件。这就是增熵的表现。
科学研究也差不多。如果一个学科研究久了,新发现越来越少。于是,科研工作会越来越无聊,很少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成果。前几天,我看到某校评选“十大科技成就”。其中,数学系推选的项目是对某个定理的小小的拓展,真的是太没有意识了。我注意到:我国科技界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缺乏思想性的东西。思想不开放,就只能跟在别人的后面,去做一些别人剩下的、钻牛角尖的研究,或者去发明一些新名词充门面。中国科技要发展,思想开放才是前提。
我经常对年轻人说:如果有选择的话,尽量到新的单位或者部门里面。因为这样的单位或者部门,往往朝气蓬勃、机会越多。我还鼓励年轻人去移 民城市;因为这样的城市相对比较开放。同样,我觉得中国的科技界形成圈子以后,有些问题恐怕没有办法改好。要有新的组织出现,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比如,华为、大疆这样的高科技企业出现,中国科技才有救。
上世纪有个伟大的科学家叫做维纳。维纳最著名的贡献就是提出了控制论。维纳写过一本书,叫做《人有人的用处》。在这本书里,维纳认为:人类努力的目标就是对抗增熵的。也就是通过调整与系统外部的关系,对抗局部的增熵。
控制论的核心观点,就是响应系统外部的变化。这个观点的前提,就是把系统放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去应对环境的变化、去抵抗增熵。维纳提出控制论的时候,可用的工具只有电感、电容、光电管等。现在我们推进数字化时,有了计算机和互联网。响应外部变化的能力大大增强了。搞数字化,一定要学会抓住新机会,而不是用新名词去做旧文章。这就需要思想的开放。
工业追求智能化,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提升响应速度。响应速度快,就是有活力的表现。当一个人不再响应外部的变化,就是死人;一个组织响应变化的能力很弱,大概也就接近衰老了。
工业革命以来,科技在不断地发展,有效地抵 制了增熵。人类社会就越来越好。但是,在老子的时代,科技发展的速度太慢,人们对增熵的感觉更深。所以,老子才会有回到过去的想法。
我们并不比老子聪明,但我们却幸运地处于一个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于是,我们不必纠结无法回到过去,而是可以乐观地面向未来。要继续这个进程,需要用开放的心态面对未来,为人类创造一个抵御增熵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