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一种喜欢思考的动物,理工男更是。但有些理工男非常固执。固执,有时候就是愚蠢。
对一个历史事件,人总是很自然地去分析前因后果,找到逻辑关系。然而,对同一个历史事件,人们其实能给出多种不同的解释。在这些解释中,可能有多种符合逻辑(或者说逻辑上自洽)的说法,但真相往往只有一个。
对缺乏历史知识、缺乏思想深度的人来说,遇到某种符合自己口味的解释,就会以为找到了真理。历史学家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对历史学家来说,所谓的“口味”很可能包含信仰的成分。所以,尽管许多历史学家往往自称自己是“客观”地记录历史,但基本的思维逻辑不同,收集证据、判断证据真伪的方法就不一样。比如,神学家研究历史的时候,往往从寻找“神迹”开始;我们的先人研究历史时,往往去考察君主的“道德”;马克思主义者喜欢从阶级斗争的视角寻找答案;偏重于经济学的人,则从经济学角度看问题。
在互联网时代,主流社会似乎变得“弱智”了。很多肤浅甚至错误的观点,能够被许多人追捧。西方有些国家的政治,出现了“民粹化”的趋势,就是这个原因。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一些缺乏科学、历史知识的人获得了过多的话语权。这些人缺乏知识,但却可能对人性和情绪有更深的了解。他们的一些观点、编造的故事,容易被无知之徒接受。我发现,有些人真的是别有用心的。每当有热点事件发生,总会有些唯恐天下不乱的人出现。
在信息混杂的时代,人们需要哲学思想。哲学不是科学。哲学是用来开拓思维的。所谓开拓思维,就是告诉自己:事物的发展可能有多种不同的逻辑,避免被自己的“执念”局限了视野、有能力提出更多的假说。懂哲学的好处之一,是避免自己太固执、顽冥不化。而科学的工作,是判断哪种逻辑是真实的。
我有一个比方:哲学就像一个方向盘,能改变车子的行驶方向。而真理就像一条弯曲的道路。科学家就像司机,目的是让车子在道路上行驶,不至于滑向悬崖。
要判断热点信息的真伪,我们既需要理解更多的历史逻辑,又需要了解更多细节和数据。仅仅看网上碎片化的文章是远远不够的。真的需要静下心来,读点有深度的理论著作。同时,还要有更多的信息来源,以便于更全面地分析问题。
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单纯依靠感觉、感性是非常有害的,很容易被坏人利用。如果领导不读书,则会祸害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