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过去总以为:“相信科学”是普通人也能够做到的事情。现在看来,有的人拿了博士学位、当了大学教授,甚至在大学和科技机构中担任了领导职务,仍然会缺乏基本的科学素养。
我很困惑:这是为什么呢?
我想:真正相信科学的人,信任的是科学的做事方法和思维逻辑、是相信自己的具有逻辑思维能力。而科学素养差的博士和教授,只是记住了教科书或论文上的一些结论,他相信的其实是权威的观点、自己愿意接受的观点,而不是逻辑推理的结果。
如果说他们不懂逻辑,他们可能会觉得冤枉。仔细想想,他们缺乏的是数据思维:逻辑上似乎是对的,数据上不可信。比如,有人说“台风吹倒了泰山”。这种说法在逻辑上是有可能的。但正常人不会相信:因为风力没有这么大。缺乏数据的支持,往往是不靠谱的。
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也就是说,规律的存在是客观的,并不是我们喜欢不喜欢决定的。但是,骗子们却往往为了自己的私利“投其所好”,人们喜欢什么他就说什么。所以,骗子忽悠的是人的情绪,会有意识地避开理性分析。
对于不熟悉的领域,我们是外行。外行难以有新的科学发现。但是,只要掌握了科学的原理,外行可以识别以那些内行自居的骗子。
相信科学的人读文章时,会判断数据是怎么来的、获取数据的方法是否科学,是否进行了必要的分析对比。低级骗子会编造一些数据,高级骗子则选择特殊的数据,刻意回避必要的对比和分析。一般来说,低级骗子以网红为主,没有学术地位,能骗一次算一次,可以毫无顾忌地胡说八道。而高级骗子有一定的学术地位,骗人时会有所顾忌。故而,常常用特殊的角度、特殊的数据来误导大家。
我们要承认:科学发现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经过猜想、初步验证、严格验证等多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允许“有可能”、“很可能”的表述。不把话说满,这其实是相信科学的表现。反之,如果话说得太满,就有了骗子的嫌疑。
加缪在《鼠疫》一书中指出:与鼠疫斗争的唯一方式只能是诚实。所谓需要诚实,就是需要真实的情况。《大数据》一书的作者涂子沛先生也曾经说过:仅仅诚实还不够,还要强化数据思维。或许还要再加一句:需要讲逻辑。
真实的数据和严密的逻辑是科学的基石。科学素养差的人,不注重考据、不习惯于多角度分析,就容易跟着骗子的套路走。这种人书读得再多,也会和文盲一样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