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有位朋友约我进行一场数字化技术的讲座。我说想谈谈技术经济性问题。朋友感到很奇怪:你一个技术专家,为什么总讲经济问题呢?
我回答说:因为技术原理都不难啊!工程技术领域的专家都知道:实用的往往都是简单的,高大上的东西往往不实用。这是多少人长期实践的结果啊,可不是我一个人的观点。所以,只要把技术原理简单地提一下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花很多时间讲。
朋友很奇怪:难道技术专家很容易做吗?
我回答说:不容易、非常不容易。技术专家要把工作做好,不仅要有全局观念、能够系统性考虑问题,还不能遗漏任何重要的细节。没有一定的经验和视野,根本做不好技术专家。但是,这些困难都是非常具体的。每一个科技项目都有各自独特的问题,这叫做个性化。办讲座时,我也没法讲呢!
朋友继续问:经济性就值得讲吗?
我回答说:是的!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技术才是好技术。国外有个统计,90%以上的项目最终都失败了,就是因为缺乏经济性。我经常指责砖家胡说八道,就是因为他们的“方向”没有经济性。砖家的观点,经常让我想起“不食肉糜”的故事:晋惠帝得知老百姓没有粮食吃,就问他们为什么不吃肉。从营养学的角度,肉确实比粮食更有营养,但从经济性的角度看:没有粮食吃哪有肉吃呢?我说砖家缺少常识,就是这个意思。
朋友问:技术经济性都讲什么呢?
我回答说:经济性的范畴很广。比如抓机会。我刚才说实用的技术往往都不难。这就是因为:抓住机会就不难了!但是,发现和抓住机会却不容易啊!
创新本质上是企业的风险投资行为,要降低风险就要学会抓机会,抓住机会才能提高成功率、才能用简单的办法把事情做成;再比如,要讲成功率、要讲成本、要讲工作效率。成功率、成本和工作效率,其实都与企业的条件有关,要提高成功率、降低成本,企业必须创造必要的条件。当然,更重要的是要讲价值创造,就是要满足用户需求、要专注合适的市场。价值的观点,有些老生常谈。但我希望大家能够更进一步地看问题:如何发现潜在需求、如何辨别伪需求、如何完整地看待需求。“满足需求”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准确地把握需求,可不是那么容易了!
据说世界上有两件难事:把自己脑子里的想法装入别人的脑子,把别人口袋里的钱装入自己的口袋。满足用户需求、识别市场就是为了后面这件事。怎么可能容易呢?
所以我觉得:企业最需要了解的,就是技术经济性。而把握技术经济性的难点,往往就是对需求和市场的把握。这一点,只从论文上获得信息的砖家不知道。所以,砖家就会告诉大家:原理很难啊!科技水平很高啊......让别人听不懂了,他才觉得自己有水平。当然,按照我的观察,他们自己也不懂,只是怕别人说他们不懂,就故弄玄虚。这样的砖家在中国很多,往往是靠当官当成的专家。他们业务水平很差、实践经验很少,特长是做“社会活动家”。可以设想:如果他们把主要精力用来搞学问,怎么能当好“社会活动家”呢?
但这群人的知名度很高、话语权很大,容易把企业和年轻人带入歧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