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读洛华的《估值原理》,引发了很多的共鸣。在这本书里,他谈到了金融学的边界问题,认为要从社会学、人类学的角度理解金融问题。对此,我也深有感触。我研究技术创新、数字化转型、大数据分析多年。虽然研究的领域不同,观点和感悟却高度一致。
洛华的新作
人们很早就发现:新理论或创新,往往带有“颠覆传统”的味道。但很少人去琢磨,传统是如何颠覆的?我的观点是:颠覆的不是理论中的逻辑,而是这个理论所依据的前提。
工业大数据课的总结
一般来说,成熟学术理论在逻辑都是自洽的,基本上不存在逻辑上的漏洞。但是,这些理论都是在一定的前提假设下成立的。这些前提和假设,为理论的应用范围划定了边界。
最近我给统计系的研究生上工业大数据分析的课,就告诉他们:工业大数据分析的特点,是概率论所依据的假设不成立了。
工业大数分析:概率论的基础不存在了
技术理论有边界、数学和科学也有边界。例如:牛顿力学的边界是宏观、低速;突破这个边界,就会进入相对论、量子力学的范畴;是否承认“第五公设”,是欧几里得几何学和非欧几何的边界等。创新者往往首先意识到实践和探索超越了原有理论的边界。然后在更大的范围内划上一条边界、建立自己新的理论。
洛华的祖父是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他还有个重要的身份,是太祖爷的师弟。一生的经历和见识都非常丰富。洛华从祖父那里学会了用社会学、人类学的观点去看金融的问题。洛华在他的书中经常提到一个观点:人类的很多决策是非理性的。他从这个地方,撬开了传统金融学的边界。
我们从事创新工作时,经常面临“知难而进”、“知难而变”还是“知难而退”的选择。这种选择不仅需要理性,还需要勇敢。我们还会发现,有些大人物会做出明显违反科学的决策。我们要理解他他们的决策过程时,同样要从非理性的角度去研究。我前面曾经撰文,认为“勇敢是一种美德”,而洛华居然有同样的观点。
评价某个人对某一门学问的认知,不是看他记住了多少概念、定理和公式,而是要看他对理论“边界”的理解。能够看清楚理论的“边界”,才是真正理解这门理论。我们之所以强调实践,就是因为实践可能会突破理论的边界。过去所谓的“书呆子”,指的就是只会在书本规定的“边界内”思考问题。
创新课的总结:不要习惯于做习题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考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前些日子读到一个故事:一头猪从出生开始,主人每天都会过来喂食;猪的生活就是吃了睡、睡了吃。久而久之,猪以为这一切都是正常的,也一直感激自己的主人。猪的认知边界,就这么形成了。直到有一天,主人向它举起了屠刀,猪才发现:自己的幸福生活到头了。
人的认知同样会面临这样的窘境。
改革开放40多年来,经济在不断地发展,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法治和营商环境也不断改善。我们很当然地认为,“越来越好”是自然的。其实,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经济中高速发展的边界以内。如果这个基础改变了,社会又将会怎样呢?经济和社会学家应该去考虑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