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经常推送各种大学排名,让我心生感慨。感慨的不仅是学校,更是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在最近的许多排名榜中,我的母校浙江大学经常被排在第三位。我是1986年考入浙江大学的。当时排名第三的无疑是中国科大。我的中学母校出了一位山东省高考状元,就选择了中国科大。80年代初,浙大、南大等几位大学校长建议国家重点扶植几所学校。后来国家推出了几所特别重点的高校。其中有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和西安交大,却没有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民国期间,浙大号称“东方剑桥”。我去浙大读书时,学校竟然没有一位院士(学部委员),能不能排进前十都存在争议。在很多人眼里,浙大和山东大学差不多。
浙大的崛起在80年代。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重视服务企业。我记得80年代初期,我的硕士副导师王丽君老师和他的先生王永涛老师就在做DCS。这个成果让余姚化纤厂的一级品率提高了10多个百分点,并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90年代初,在我实验室的隔壁,褚健老师创立了浙大中控也主打DCS。现在是中国排名第五的工业软件公司。当时,许多同学在本科阶段就跟着老师做项目,对新技术特别敏感。有个故事很能说明问题:有位自动化专业的浙大学生回到北方老家,希望向在北方著名高校读计算机的同学借本书,了解一下Windows编程。他的同学却问:什么是Windows?南北高校的差距就这么拉开了。直到现在,浙大在服务企业方面(而不是服务政府)还是有优势的。而这与浙江的地域特点有关。
有人以为浙大排名靠前是四校合并导致的。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大约在90年代中期,浙大全国前十的位置基本上没有争议了。有个高校排行榜把浙大排到了第三位。这件事引起了轰动,也引发了兄弟学校的愤慨。98年浙大四校合并,浙大在各个排行榜上的排名几乎都略有下跌,但很快再次上升。有些年轻人就以为浙大排名靠前是合并导致的。
在90年代,南京大学的发展也很迅速。与浙大不同的是:浙大排名靠的是工科,南大主要靠理科。在我的印象中,南大SCI排名一度是超过清华的。与此同时,北方的许多大学开始没落了。我们发现:高校排名的变化其实与地方经济的发展情况高度相关。
过去,只要有人把浙大排名第三,网上就会骂声一片。最近几年,给浙大排第三的排行榜越来越多,骂声也逐渐消失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浙大在院士数量、科技奖数量等硬指标上确实领先。浙大也确实培养了不少人才。我读书时认识的人,很多做了院士和高 官。有的做了工程院的领导、有的当了省领导、有的做了候补委员、还有同宿舍的人创建了上市公司。
但换个角度:这样的排名其实也有片面性。比如,浙大是个工科见长的学校。与文理科大学相比,在工程院士和科技奖方面肯定有优势。与之相比,中科大是个非常优秀的学校,但几乎没有工程院士;而文科见长的高校,影响就更大。
回到30多年前,是没有工程院士的。当时只有学部委员(理科院士)。那时,理科学校的地位更高一点。所以,科大可以比肩清华、北大,而当时的北大甚至略高于清华。
未来的发展恐怕又不一样。长期看来,高校出现大量的工程院士是不合适的。未来,企业是技术进步的主体,工程院士应该主要出现在企业里。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科应该越来越重要。很多人认为,优秀的文科教授应该与院士地位相当。我完全同意这种观点。但具体到今天,我并不太赞同。因为许多文科教授获得地位的方式令人不齿。比如,有人专职论证领导正确、国家强大、以便让领导高兴。长期看,有些人甚至是国家和民族的罪人。例如,有人曾经担任中国人口学会的会长。单凭这个头衔,是学校的加分项。但是,几年前他还写论文预测:如果开放两胎,中国一年会出生4995万人。他的观点,迟滞了人口政策的调整。这样的“著名教授”,在我国还真的不少,可谓祸国殃民。在我看来,大学有这样的教授撑门面,档次就该降级。许多文科见长的学校,就面临这样的尴尬。只有文科教授具备独立的思想和知识分子的基本品格时,才能真正受到社会的尊重。
总之,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排名。社会总会进步的,大学排名的变化还会继续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