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高科技不是跟风的结果

1年前浏览583

谈到某项技术时,经常听到有人叹息:我们起步不晚,现在落后了,实在可惜!

对于这类叹息,我经常想:起步早就应该成功吗?在高科技领域起步早就有很大优势吗?在我们国家,似乎特别重视“起步早”。一个典型的表现就是,喜欢新名词。最近,某大学开国内之先河,建立了“元宇宙学院”,其实也是追求一个“起步早”的名声。

换一个角度,起步早很难、很光荣吗?早期的跟随者,水平就高吗?

科技界追求创新。第一个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技术突破的人往往是非常了不起的。科学发现难,是因为人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方向能成功。对于伟大的发明和发现来说,最终成功的方向,往往是当时的人们忽视的。伟大的发明和发现,几乎都不是出现在聚光灯下面。

由于得不到主流学术界的认可,这些人做探索时,往往很孤单、缺乏必要的支持。发明晶体管的人曾经记录下这么一件事:为了防止裤子的磨损,他经常站着工作。这些人的伟大之处,是能在恶劣环境下坚持下来。他们为什么能坚持下来?为什么能在困难和孤独的时候仍然这么自信?这是因为,他们内心里面有常人没有的洞见和热爱。这往往才是他们异于常人的地方。

但是,他们一旦成功了、成果公布了,学习和跟随就不难了。这就好比,发现牛顿定律很难,学习牛顿定律并不难。但我们和牛顿的差别,可以不是一点点。跟随者的贡献和水平差别也往往不是一点点。

并非是跟得早就接近人家的水平。80年代有段时间,不断传来高温超导的新消息:超导的温度又提高了!国内甚至也有不少人一度领先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当时的情景,就像打开了大坝的闸门,成果像洪水一样喷流而出。在这个过程中,贡献最大的人、水平最高的人,是“打开闸门”的人,而不是短暂领先的人。这就好比:你比牛顿的物质知识更多,但并不意味着你比牛顿更牛。

伟大的科技发现或发明能够带来高科技。但在笔者看来,这些发明和发现,并不是高科技,而是为高科技的发展打开了闸门。科技发现或发明的困难就像“跳高”:跳过去很难,但成功往往发生在一瞬间;而高科技就像马拉松:需要的是长期坚持、不断完善。我国在高科技领域被卡脖子,就是在“马拉松”过程中败下阵来。

马拉松的特点之一就是坚持。

90年代初,褚健老师成立了浙大中控,公司许多人在我的隔壁开发产品化的DCS。当时,我其实并不觉得中控的DCS是高科技。但30年坚持下来了,最终“修成正果”、成了高科技。我反思时觉得:中控的成功,就在于产品化和公司化运作,为持续坚持奠定了基础。当然,了解褚老师的人都知道,他能坚持下来是非常不容易的。

现在很多人对高科技失败案例的反思,就是不能坚持。但为什么不能坚持呢?

在我看来,坚持下来是有条件的。一个人、一家企业,只有具有生存能力才能坚持下来。有足够的大的市场,才能具备生存能力。我国的工业软件行业落后,本质上就是市场问题。软件产品属于知识产品,增加新用户时具有“零边际成本”的特点。高端用户的市场很容易被国外先进企业垄断;而低端用户又长期使用盗版软件。不久前,我和山大华天的杨总聊了很久。这家企业能够坚持下来更加不容易、非常令人敬佩。

高科技产品坚持下来,还要发展足够快。如果别人发展快、你发展慢,就会被淘汰。我国被卡脖子的技术,很多都是由于发展慢。而发展足够快,又是需要更多的条件:企业不仅要能生存,还要有足够的钱去购买一流的设备、原料,聘请一流的人才。对我国的高科技企业来说,自然是难上加难了。

前天给交大的研究生上课时,有个同学谈到了她们公司的一个产品。这个产品原本发展得很好,但后来退出了市场。她感到非常遗憾。我对她说:在快速发展的高科技领域,要拼命才有可能做好。民企中,拼命做产品的企业很多。尽管如此,多数拼命的民企也失败了。国企中,为了一个产品拼命的企业太少,失败自然是大概率事件。从国家的角度看,发展这类高科技还是要靠民企。

高科技就像马拉松,需要长期聚焦一个领域不断努力,而不是朝三暮四地追随新概念。真正做高科技的人不喜欢新名词、不喜欢跟风。这不是很自然的吗?


来源:蝈蝈创新随笔
DCS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07-23
最近编辑:1年前
蝈蝈创新随笔
只是把思考的日志搬运,不当之处...
获赞 92粉丝 13文章 1159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