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年轻人的科技项目

1年前浏览181

这些年经常做评委,发现了一些现象。

高校与企业的项目往往不一样。高校的老师一般比较会写,但内容却往往华而不实。所谓的“会写”指的是逻辑清晰、善于提炼。既然他们的逻辑清晰,为什么不实用呢?其实,所谓的“逻辑清晰”其实是技术原理说得清楚。而一个好的项目,不仅要原理清楚、还要技术可实现、要经济性好。在从技术原理走向技术实现的过程中,关键问题很可能是某些细节导致的问题。这些细节会让技术的难度上升若干个数量级。高校老师写的本子虽然原理和逻辑清晰,却往往忽视了这些细节、看不到真正的难点,自然也就难以落地并走向实用。与高校的项目相比,企业中的科技项目一般比较实在,但逻辑上却写得不清楚。逻辑上不清楚的原因,恰恰是写本子的人见到了关键细节,本质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对评委、尤其是外行的评委来说,更喜欢高校的本子。因为他们只关注基本的技术逻辑,无法察觉到关键细节。在我看来,真正的好本子特别难写:既要写清楚大逻辑,又要写清楚为什么有些细节是关键。而这些关键细节往往不起眼、不深入研究是难以发现的(这些细节往往与安全、稳定、可靠相关)。现实中,发现这些关键的细节,往往是项目成败的关键。所以,让外行明白和让真正的内行明白,往往是两回事。我国纸上谈兵的专家太多。真正写得好的本子,外行专家也不一定会给出高的评价。

看有些年轻人的项目时,我觉得有很多亮点。这些亮点与他们深入用户、深入实践相关的。但遗憾的是:他们往往没有把这些亮点提炼出来。为什么呢?因为年轻人缺乏判断能力。他们做实际项目的时候,就像进入了一个礼品店。店里面有各种玻璃和宝石制品,但他们分不开什么是玻璃、什么是宝石。

看到这样的项目,我经常感到很可惜。

我有个观点:创新起源于个性化需求,个性化需求起源于实践。年轻人勇于实践,就容易发现好的个性化需求。但是,要把个性化需求的深远意义提炼出来,注意力才能聚焦、才能找准一个方向坚持下去,才能成为真正的创新。否则,创新成果往往止步于起步阶段,最后只能悻悻地看着别人成功。如果年轻人不会提炼关键,就像发现了一个金矿,看了半天却当成了石头扔掉,实在可惜。

从原理到关键细节、从个性化需求到创新,都需要一定的经验。现在想来,20多年前,我和现在的年轻人差不多。不过,那时候牵头搞技术项目的年轻人太少、现在牵头搞创新、创业的年轻人多了。这些勇于实践的年轻人,才是中国科技的希望。在年轻人的成长过程中,表达和提炼是需要终生提升的能力


来源:蝈蝈创新随笔
通用科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07-23
最近编辑:1年前
蝈蝈创新随笔
只是把思考的日志搬运,不当之处...
获赞 93粉丝 15文章 1159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