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吃完五个馒头,喝了一口汤。突然感到吃饱了。于是他想:早知道这样,就不吃那五个馒头了,直接喝口汤就行了!此后,他开始专心研究一个问题:这个汤到底有什么秘诀呢?为什么喝一小口就饱了?
有些搞科技工作、搞数字化转型的同志,经常就像这位喝汤的。他们在评价一个项目的时候,过度专注一些细枝末节但看上去有点高大上的东西。比如,这个项目用了什么样的算法、算法上有什么先进的地方?在他们眼里,这个算法好成就了这个项目。
在我看来,这些算法往往是“一口汤”而已,完全可以是水到渠成的。《知行》一书中讲的都是常识。所谓的“常识”,就是“喝汤”前面的“五个馒头”。
在数字化工作中,之所以算法搞得好,前提是数据质量好。这个条件并不容易满足啊。所以,“数据质量好”可以算一个“馒头”。一般来说,一个项目搞得好,首先是项目提得好。我们常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还重要。所以“提出一个好项目”,应该也算一个“馒头”。当然,项目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大量的细节问题,要花很大的力气防止异常的发生,做到安全、稳定、可靠。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所以,保证细节成功的能力,自然也是一个“馒头”。另外,数字化项目往往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利益,把这些事情摆平是不容易的。所以,“梳理利益关系”也应该算得上是一个“馒头”。当然,所有的这一些,往往依赖于计算机、互联网的性能好、成本低。这个“馒头”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我一直认为:如果各种条件都具备了,算法就不太是什么难事。无非是把人的经验,转化成机器的代码。如果太当回事,说明你还是太缺乏经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