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智次方创始人小彭约我做了次直播。小彭是清华毕业的才女,许多问题都很尖锐,也让我回答得很开心。
这次交流想起修订这本书的时候,和编辑王老师的一次讨论。王老师发现:我的书和常规的写法不一样。常规写法往往是提出一个概念或观点,然后进行全面解释、给出案例。我的书,有时候往往没有花太多篇幅把概念说清楚,但有时候细节又太细,甚至有点偏离主题。
我仔细想了想,确实是这样的。但我这么写也是有道理的。
按照常规的写法谈数字化技术的书已经非常多了。如果我也这么写,就会“多一本不多、少一本不少”。我针对的,是许多人看了很多书、听了很多报告,甚至有了不少的实践经验,却依然困惑和迷茫。所以,我的这本书不是做科普,而是针对这些人的困惑和迷茫。所以,我写这本书的重点不是讲述基本原理,而是怎样防止实践的时候掉入“坑”里。
我的老师、贵州大学原校长陈叔平老师曾经担心我的书没人看:年轻人看不懂、年纪大的不愿意看。我发现:在我的公 众号里,多数粉丝是30~50岁的,是一批既不太年轻、也不太老的中青年人。除了给清华和牛津的留学生,很少见20岁左右的本科生特别喜欢听我讲课的。他们有一定实践经验、很想做事,做事的时候才会有困惑。
人们为什么会有困惑或迷茫?因为许多流行的观点是不恰当、不完整的。大家按照原理、甚至用户的直接要求去做,做出来的东西往往没有价值、用户并不接受。
其实,写书最麻烦的不是提出某个观点,而是批驳流行的错误观点。而且,持有这些观点的,往往是知名度很高的专家院士。这些观点为什么会流行?自然有一定“合理之处”。既然有合理之处,为什么还要批判呢?因为这些观点是片面的:换个场景、换个角度就不对了。所以,批评错误的流行观点,往往要比提出一个新观点困难得多。常常要对错误观点的产生追根溯源,才能看到它的局限性。
小彭说我是“砖家克星”。换个角度,我其实要感谢这些“砖家”。如果没有他们不断刺 激我、让我觉得愤怒,这本书还真的写不出来。如果这些专家院士是真专家,我也就找不到吃饭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