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年前,申农对人工智能的期望之一是机器会炒股。所以,我经常把学术界关注的人工智能称为“巴菲特式的智能”。与之相比,我把工业智能称之为“吴淑珍式的智能”。吴淑珍是台湾前领导人陈 水 扁的太太,曾因内线炒股被判刑。内线炒股之所以容易赚钱,靠的不是完善的知识、复杂的推理,而是“及时、完整、准确”的信息。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恰恰是为机器决策带来“及时、完整、准确”的信息,从而可以用简单的知识创造价值。
我谈“吴淑珍式的智能”时,有个师弟问我:你这种说法很像专家系统啊。的确,这种智能很像最简单的专家系统,甚至只用一条知识。我90年代初读研究生的时,专家系统非常热。老师说:国内外开发了数以千计的专家系统,这些系统能够运用上千条的知识进行推理。
但问题是:这些系统为什么后来逐渐销声匿迹了?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想起了一个成语故事,叫做屠龙之技。这个故事说的是: 有个小伙子花了很多年的功夫,学会了杀龙。杀龙的本事非常大,但却无法用来谋生:因为无龙可杀。反之,如果他会杀猪,说不定还能挣口饭吃。
过去的专家系统就遭遇了这样的尴尬。专家系统可以用成百上千条知识进行推理。但日常生活中,需要这么多知识的场景却不多。于是,专家系统逐渐成了屠龙之技。与之相比,“吴淑珍式的智能”就像杀猪:方法非常简单,应用场景却特别多。
“吴淑珍式的智能”为什么有很多的应用场景呢?因为互联网能够为机器送来及时、完整、准确的信息,促进了及时决策。这非常有利于价值的创造。
现实中,很多决策的价值与及时性有关。例如,前段时间我得了心肌梗塞。幸亏治疗及时才躲过了一劫。躲过这一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医生朋友及时地通过互联网给了我正确的建议。在工厂里,管理或控制效果往往与决策的及时性有关。比如,如果及时发现导致质量问题的根源,就可以减少废品和次品;如果能及时发现设备的隐患,就可以避免出现质量或安全事故。如果能够及时生产出用户所需的产品,就可以获得高价值的订单等。
所以,互联网与机器决策结合,会带来大量有价值的机会。“吴淑珍式的智能”的方法比传统的专家系统简单,却能创造价值。能创造价值的技术,才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