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问题时,大家互相启发,往往可以产生灵感,对问题的认识突然加深了。比如,前些天在知行群里,突然意识到:数字化技术的价值往往是“反着算的”。也就是说:价值的创造,往往是通过减少损失来实现的。这样,在推进数字化工作时,就可以采用这样的做法:先设法找到存在的损失,再用数字化技术减少损失。这是一种可行性很好的方法 论,可以与精益生产的思想结合在一起。
所谓的灵感,一定是与过去不太一样、却是更加深刻的认识。为什么不一样呢?如何深化的呢?我意识到,其实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拓宽视野、一种方式是聚焦。所谓拓宽视野,就是发现自己的做法其实有局限性;所谓的聚焦,就是意识到某种方法其实更有效。
有了灵感之后,最好能够进行反思。反思的本质是什么?是对“拓宽视野”的灵感,进行聚焦;或者对“聚焦的灵感”拓宽视野。从而完善自己的想法。
“数字化的价值往往是反着算的”这其实是一种思想的聚焦。工厂里搞数字化转型时,多数情况都是这么算的。聚焦以后,做事方法就清楚了。但这是数字化转型的全部吗?显然不是。数字化转型可以做许多事情,比如从批量化生产到个性化定制,从低端市场跃升到高端市场,从制造到服务等等。
为什么说“数字化的价值往往是反着算的”是聚焦呢?这其实聚焦于“系统的优化”。对于多数技术和管理人员来说,他们唯一能做的事情其实就是对现有系统的优化。“从批量化生产到个性化定制,从低端市场跃升到高端市场,从制造到服务”等本质上是对系统的重构。但是,公司的高层才能推动对系统的重构,基层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往往只能做对系统的优化!
所以,“数字化的价值往往是反着算的”是一种聚焦、是聚焦到基层科技人员的。对科技人员来说,这些“聚焦”往往才是能落地的。而有些“发散”对他们来说是没有抓手的。
安司长曾经有个观点:“片面的观点可能是有用的”。所谓“片面的”,其实就是这种“聚焦后”的观点,这些观点往往具备更好的可操作性。反之,“正确的废话”可能观点全面,但却往往不具备可操作性。
灵感往往让人找到重点、找到可操作的办法,而反思可以让我们的观点更完善。观点更完善的目的,是让我们避免“刻舟求剑”的固化思维,让我们能够与时俱进,避免片面(而有用)的方法所带来的负面作用。
讲课时,我经常反思自己。我发现自己的许多想法有片面性:比如。往往针对生产过程、往往更适合流程行业。发现这些问题时,就可以进行反思,补上一些忽略的内容、避免自己的“盲人摸象”误导学生。
灵感不可缺少,反思亦不可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