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硕士论文,其中一个课题,是Ku波段的VCO的设计。
刚开始的时候,其实是Ku波段的单点振荡器的,而且也不是DRO什么的,就是一个单点自由振荡的振荡器。
后来,就又扩展到VCO了。
原因是啥,不记得了。
但我想,大概率是自由振荡器,稍微显得没那么高级。
VCO显然要比自由振荡器要复杂点,看上去格调高点。
当时调振荡器,包括VCO的时候,用的是频率计。
实验室其实是有频谱仪的,但是当时觉得那些仪器都是天价,所以能用便宜的,就用便宜的。万一弄坏了呢。
频率计,也能测频率。就不要用看上去更贵点的频谱仪了。
其实,这种怕贵的思想,现在也没改变。
比如说,实验室要是有两台示波器,一台就是老旧老旧的,另一台,是新购的高端的,我第一反应,还是用那个老旧的吧,反正指标也够,我还是用这个吧。
万一把新的弄坏了,我可赔不起。
说回,振荡器。
说到振荡器,你想到的,或者你想关注的指标有哪些?
频率,功率,肯定要关注的;
相位噪声,肯定也不能少。
但是,当时我调振荡器的时候,压根就没考虑过相位噪声。
没调过也就算了,连相位噪声指标的定义是啥,都没记住。
当时,在调试时,所做的工作,就是移动铜皮,然后盯着功率计,看频率是多少;不行,就继续。
现在看,觉得太不可思议了。
你的硕士论文的课题是振荡器,但是你连相位噪声这个指标也不知道。
可是我确实不知道,能把振荡器搞振荡,然后频率差不多能对上,功率也能出来,在当时真的已经费了所有的力气了。
话说,我是怎么知道我不知道的呢?
因为这是当时参加华为校招的时候,面试官问的一个问题。
唉,说起校招,都是泪~
真的是往事不堪回首!
毕业论文快出来的时候,我和博士师姐说,师姐,我觉得我的论文好水呀。我看网上的那些硕士论文,看上去都好有水平啊。
师姐的话,给了我莫大的安慰。
她说,你的这个课题啊,是实验室第一次做。但是人家可能已经有过很多技术积累了,所以不用太在意。
是呀,世界上的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做的也是普通的事。你做不好的事情,可能真的是积累不够。所以只要坚持,只要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进步了一点,就够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