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自主仿真的天时已至!但国内的仿真公司更像是一群小帆板,小散弱现象严重!告别散兵游勇,联合才有出路。
本期我们将继续通过E-works 数字化企业网总编 、CEO 黄培先生以及安世亚太高级副总裁田锋先生的对话内容,共同探讨企业如何推进生态合作,真正提升核心能力,助力制造企业研发体系的进化。
当前,仿真软件领域既有安世亚太这样的老牌劲旅,又涌现出很多“新势力”。您认为,工业软件,尤其是仿真软件企业之间应当如何推进生态合作,真正提升核心能力,助力制造企业研发体系的进化?
这是CAE求异导致的,全球如此,不止中国是这样。服务于不同场景,不同场景下就会凝聚不同的合作者,但现在小帆船的小散弱现象严重,亟需整合和合作。生态合作不能空谈,必须要有抓手。 举例来说,广东省有一个工业软件攻关工程,招集了全国一流工业软件以及各种公司,形成数字化工业软件联盟,命名为DISA。联盟分为多个专业,每个专业有10~20家公司,安世亚太是CAE、数字孪生、增材制造三个组的组长,每个组都有一个龙头做组长。资本驱动让联盟发展的非常扎实,设计了很多具体的项目来攻关,其中有我们称之为“引擎”的项目。大家知道 CAD、CAE 网格划分、 CAE求解、工业渲染等都需要引擎,而引擎研发非常难,研发后只用于一家企业成本过高,因此成为这个项目非常重要的抓手。几家公司联合攻关之后,需要签订承诺书,不得成为自家资产,而属于国家。通过规则协议,搭建了共享共融的生态环境。 我们还推过一些协作平台,比如基于云平台的协作开发平台,云平台一旦 PaaS 做好之后可以服务化,将每个公司的能力服务化放到平台上,别人调用服务做出软件出售、订阅后可以实现盈利。因此,公司并不需要完整的能力,可以只做最擅长的部分,有人调用之后即可变现。通过推出这种基于云平台的联合开发和协作平台,各家的核心技术通过插件的方式进入,形成更大的软件,实现多家小帆板联合对抗国际先进软件的大军舰。 除此之外还有规模更大的生态模式——形成仿真云合作生态,包括仿真APP开发者、日常服务者、工程咨询、体系咨询等团队各自发挥优势,形成生态。 总结起来分为两点:第一,必须有一个类似联盟这样的实体,并且有“抓手”;第二,需要项目,即硬课题,通过具体的项目来拉动。只有这样,才可能把生态做起来。
这种开放和开源的问题,包括您提到引擎共享,您说的DISA是否有涉及到开源的技术应用?
涉及但论证还不是很深。大家对于开源都比较慎重,小公司资金不足,同时号召力不够,开源就没有意义。大公司才有资格开源,前提是具有行业号召力,并且除开源以外剩下部分的资产还能继续维持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