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车企后,新一批出海风潮正在国内动力电池厂商中蔓延,落地美国成为大多数企业的选择。
最近,中国最大的动力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被曝计划投入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18亿元)在美国建一座年产能高达80GWh的动力电池工厂。然而,宁德时代并不是近年来宣布进入美国市场的唯一一家中国电池企业。 此前,国轩高科曾宣布与美国一家大型上市公司就磷酸铁锂电池供应达成合作,从2023年到2028年,上述美国企业预计将采购总量不低于200GWh的磷酸铁锂电池;还有远景动力也宣布,将在美国肯塔基州新建一座动力电池超级工厂,规划年产能30GWh,并具备扩容至40GWh的潜力,为全球头部车企提供动力电池产品。 在当前复杂的贸易形势下,美国市场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企业来说挑战很大,为何中国电池企业却纷纷赴美建厂?难道中国电池企业赴美“掘金”的时机到了吗?为何是美国? “美国市场,宁德时代一定要进去。”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为动力电池出海亲自站台,并放出豪言要坚决进入美国市场。 时至今日有外媒报道称,宁德时代正在为其北美工厂选址。另据知情者透露,今年3月初,宁德时代的高管团队已经飞抵墨西哥进行可行性研究。此外,宁德时代的北美工厂将同时生产镍钴锰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直接向特斯拉及其他汽车制造商供货。 由此可见,宁德时代进入美国动力电池市场的决心已定,并且已经开始付诸于行动。 目前,虽然由于上游原材料价格疯涨等问题对国内动力电池市场带来一定影响,但像宁德时代、国轩高科这些排名靠前的电池厂商,已经成为国内动力电池领域的巨头,市场份额也非常大。 据了解,2021年,宁德时代占中国动力电池装车总量的52.1%,连续5年占据全球第一的位置。不过近年来,比亚迪、中创新航等电池制造商早就盯上了国内动力电池这块“肥肉”,并且市场份额也是与日俱增。同时,受供应链波动的影响,国内主机厂已开始纷纷引入新的供应商,以确保供应端稳定。 在2022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欧阳明高表示:2025年中国动力电池产能将达到3000GWh,而电池出货量2025年预计会在1200GWh左右,产能会出现大幅过剩。 也就是说,目前国内动力电池厂已经开始扩充产能,不过随之也带来了产能过剩问题,为了将过剩的产能很好地消化,动力电池企业开始拓展全球布局已是必然。 所以,像宁德时代、国轩高科这些动力电池头部企业除了发挥产业链内承上启下的作用,也肩负着如何突破市场桎梏,开拓更多的市场增量的重任。 那么,如何解决动力电池产能过剩问题?目前最直接的办法是可以通过进一步增加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提高动力电池需求量。另外还可以通过电池“出海”,打入国外新能源市场,为国外车企提供动力电池。 相对来说,对于电池“出海”这条路,企业充满了信心,而且也更加值得期待。于是就有了像宁德时代、国轩高科、远景动力这样的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在美国建立电池厂的行动。 对此业内人士分析称,动力电池巨头全球布局,有多种驱动因素。一方面,当前全球汽车电动化已经成为大趋势,缺乏就近配套电池产能也意味着市场潜力更大。 因此,国内动力电池企业纷纷“走出去”,动力电池巨头的全球布局对于适应全球汽车电动化的新格局有益。而且,近年来尤其是国内动力电池巨头的技术进步速度加快,有了更多的自信,拓展海外市场成为必然。 另一方面,欧美地区都在大力推动电动化进程,即使是前些年行动迟缓的美国也从去年以来出台多项扶持政策,助推美国电动汽车市场渗透率从2021年的不足5%向2030年50%的目标迈进,使得当地电动化加速。 同时也推动了特斯拉、Rivian等新势力,以及通用汽车、福特、Stellantis、大众、奔驰、日产、现代、丰田等传统车企巨头在北美的电动化布局,相应带来动力电池需求的大幅增长。因此,也吸引了国内动力电池巨头赴美建厂。 巨大的潜力市场是巨头们落子美国的重要原因。相比欧洲激进的电动化战略,美国的态势同样不可小觑。2021年,美国电动汽车销量达到65.2万辆,同比实现翻倍增长,电动化渗透率渗透率提升至4.34%。 其实,对于动力电池企业来说,选择在美国建厂也存在不少优势,一来可以大幅降低物流成本,取得成本优势;二来便于维护与美国本土车企的客户关系,而且美国还为在美建厂的企业提供税收补贴,这也为中国电池企业赴美建厂提供了机会窗口。 就拿宁德时代来说,作为国内新能源市场动力电池巨头,除了供给国内车企动力电池,也要为海外新能源企业提供 产品,当然这部分海外客户就包括不少北美的新能源汽车企业。 所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宁德时代选择在美国建厂,最大的优势就是通过近距离,将更好的产品供应给客户,尤其是在当下全球供应链吃紧的情况下,航运出现较大阻碍,在美国建厂可以很好地解决这方面的不足。 另外,由于受到经济波动影响,在美国确实存在着高人工成本问题,但是不少企业采用的是大规模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方式,可以平衡高人工成本带来的影响,如果算上税收补贴等,很有可能产品的成本会比从国内出口要低很多。 而从长期的市场发展角度来看,中国企业去美国投资建厂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毕竟世界经济是一个整体。在海外市场发展可以用更低的成本给自身发展提供支撑,所以未来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建厂,我们熟知的福耀玻璃就是成功案例。 同步攀升的还有动力电池需求量。数据预测,2022年美国电动汽车销量有望突破130万辆,同比再次翻番。到2025年,美国电动车销量有望超过550万辆。对应动力电池需求将达到300GWh。 与此相反的是美国本土动力电池产能的巨大缺口。数据显示目前美国整体的产能规划还不足90GWh,不论是企业数量还是规模,都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 需求缺口是国内动力电池厂商赴美的契机,政府层面的扶持则给予了更多信心。拜登提出美国新能源汽车销售要在2030年达50%,并鼓励相关企业在美建厂,提供税收补贴。不仅加速了诸如通用、福特等本土企业的电动化转型步伐,也为中国电池企业赴美建厂提供了机会窗口。 多重优惠政策下,大众、奔驰、日产、现代、丰田等传统车企巨头也加快了在北美的电动化布局。此时国内动力电池厂商赴美建厂,不仅可以大幅降低物流成本,取得成本优势,还能更好地维护和美国本土车企的客户关系。 日韩企业仍然是目前美国配套供应商中的主角。松下深度绑定特斯拉,LG深度绑定通用,SK重点配套大众北美MEB平台。 在宁德时代之前,韩国三大电池巨头LG新能源、SKI、三星SDI已相继启动了在美建厂计划。但却遇到了本土车企的“霸凌”,通用汽车、福特汽车等都曾要求其分享电池技术。 被要求“用技术换市场”,也成为继赴美建厂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对于后续进入的中国厂商来说,还需要考虑如何在市场份额和安全扩张间取得最佳平衡。 从这点来看,宁德时代虽然没有正面回应赴美建厂一事,但在建厂选址上,它显然已经开始分散风险,有了更多备选项。 4月6日,宁德时代旗下位于德国图林根州的首个海外工厂获得8GWh电芯生产许可,而该工厂规划产能为14GWh。这也是宁德时代在德国的第一家电池厂。4月15日,宁德时代发布公告,拟由控股子公司普勤时代与合作方ANTAM、IBI在印尼共同投资建设动力电池产业链项目,投资总金额不超过59.68亿美元。 选中德国,是为了打开欧盟市场。落子印度,看中的是其丰富的镍资源,镍正是三元锂电池的核心原材料之一。在此布局,可以保证上游关键资源和原材料供应,降低生产成本,并推进电池回收产业布局。 事实上,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很骨感。对于赴美建厂的动力电池企业具体而言,除了市场“蛋糕”的诱惑,在现实中也存在始料未及的风险。 就在前不久,韩媒报道称,韩国动力电池企业LG新能源、SK On等,在赴美投资建厂的过程中,均被相关车企要求“共享核心技术资料”。 据悉,LG新能源计划与通用汽车建立电池合资企业,同时在美国设立3家电池工厂。但在谈判环节,通用汽车却以“为了确认电池的安全性”为由,向LG新能源索取与电池稳定性直接相关的电池输出实验数据。 另外,SK On、三星SDI也已经启动在美建动力电池厂计划,与此同时,SK On也被福特要求共享电池密度相关技术,而SK On回复称这是受韩国政府保护的“国家战略技术”。 不仅如此,韩系电池厂商为了绑定美国市场付出了许多代价,比如积极推进与美车企合作建厂,以低于市场40%-60%的价格供应电池…… 看来,在美国建立动力电池厂,除了政策、市场、管理等方面的风险,对于实力日益增强的中国电池企业来说,技术保护、知识产权风险等方面的问题也变得愈发突出。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难道美国动力电池技术真的很落后吗?虽然我们对此并不知情,但是我们从韩国市场机构公布的2021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排名企业中,并没有发现美国动力电池厂商的身影。 而且从目前来看,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大部分份额都被中日韩拥有,尤其是中国市场方面的优势更为明显。并且美国电动汽车除了特斯拉外,还没有其他哪家车企推出的纯电车型大规模出现在全球市场上,所以美国自然希望能在电动汽车市场有所作为。 于是,作为核心部件的动力电池,就成了最直接的发力点,不过好在韩系电池企业的处境,给中国动力电池企业提了醒,有了前车之鉴,避免继续采坑。 赴美建厂,对国内动力电池巨头来说,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好的一面是可以瞄准美国巨大的动力电池缺口,建立起自身的品牌优势,收割更多市场份额。另一面就是出海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比如政治、文化等风险。不过近年来随着国内厂商技术实力的进阶,出海历练或许会更加激发其潜力,从而在全球市场争夺战中占据一席之地。虽然这条路充满荆棘、困难重重,但他们已经做好准备,对于海外动力电池市场这块蛋糕也是志在必得,用不断创新的技术,向全球呈现一个更好的新能源汽车时代。看来,这一次,我们也可以用技术换市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