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形电池可塑性较强,成组效率高,是目前主流整车厂商的首选。但行业内生产工艺不统一,单体差异性较大。方形电池可同时应用卷绕、叠片两种工艺进行生产。
圆柱电池生产工艺最成熟,一致性较高,市场上主流型号包括1865、2170和4680。圆柱电池容量较低,结构件等分摊成本高,电芯数量远高于方形和软包电池,系统集成难度大,仅能通过卷绕工艺进行生产。
软包电池在同容量下重量最轻,定制化程度高,界面均一性好,快充性能好。但铝塑膜依赖进口,生产成本高,行业内的生产标准并未统一,电池一致性较差。主流软包电池采用叠片工艺。
电池性能对比
锂电池的生产共分为四大工序,分别对应极片生产、电芯组装、电芯激活检测和电池封装。
极片生产是锂电池制造的基础,对极片制造设备的性能、精度、稳定性、自动化水平和生产效能等有着很高的要求 ,主要分为浆料搅拌、极片涂布、极片辊压、极片分切四个步骤。在极片分切 后会根据电芯的要求分别采取制片或模切工艺,将窄极片制成适合卷绕或叠片的第一工序段半成品。
电芯组装是锂电池生产的中段环节,对精度、效率、一致性要求较高,主要包含电芯卷绕或叠片、电芯预封装以及电芯注液三个步骤,卷绕是将极片卷成极组,叠片是将极片叠成极组。根据 GGII测算,中段环节的设备采购金额占全流程设备总价值的30%-35%,其中,卷绕机、叠片机的采购金额约占中段环节的70%,是最核心的生产设备。
电芯激活检测、封装是锂电池生产的后段环节,化成和分容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化成是对注液封装后的电芯充电进行活化,分容是在电池活化后测试电池容量及其他电性能参数并进行分级。
卷绕是通过控制极片的速度、张力、尺寸、偏差等要素,将正负极片、隔膜、胶带等原料分条后按尺寸卷成极芯。
卷绕要求极片、隔膜在卷的过程中始终保持齐整,因此对纠偏技术要求较高。行业通常要求卷后正负极片和隔膜的上下偏差均小于0.5mm。
国内领先企业的圆柱电芯卷绕速度能达到18m/s;方形卷绕由于要保持线速度稳定,因此变角速度较慢,目前国内领先企业的生产速度约为0.8m/s。
通过卷绕工艺制成的圆柱形或方形半成品,最终会被放入对应的钢壳/铝壳形成不同形态的电芯。目前4680大圆柱电池采用卷绕工艺进行标准化生产,被特斯拉、宝马等主流整车厂商大力推广。
叠片是先根据电芯的层数要求确定极片数量,然后将正、负极片裁切成相同大小后间隔堆叠到隔膜上。
通过叠片工艺制成的软包或方形半成品,最终会被放入铝塑膜或钢壳/铝壳制成软包或方形电芯。方形电池可通过叠片工艺向长刀、短刀电池发展,且目前已被比亚迪、蜂巢能源等公司应用;主流软包电池通过叠片工艺生产。
叠片电池能量密度更高、内部结构更稳定、寿命长的同时安全性更好,但目前叠片设备的生产效率较低、设备投资成本更大且产成品良率不如卷绕。国内企业目前大多采用中小尺寸卷绕机,叠片机的比例还不高。
卷绕和叠片的模切方式、产品物料、极耳间距、冲切定位方式等存在差异性。
卷绕
模切方式:双边五金/激光模切;
物料差异:下料时为卷绕;
极耳间距:间距不等内圈小,外圈大;
冲切定位:有Mark孔定位,检测到时进行切断。
叠片
模切方式:单边五金/激光模切;
物料差异:下料时为片状;
极耳间距:等间距;
冲切定位:按片数计数。
卷绕和叠片在极片连续性、控制方式、裁断次数等存在差异性。
卷绕
正负极:极片连续;
控制方式:控制极片的长度;
裁断次数:仅需对每片极片进行一次截断, 极片数量少, 质量可控。
叠片
正负极:极片不连续、呈现片状;
控制方式:控制叠片数量;
裁断次数:多次裁断 形成成百上千的小极片, 工艺控制难度大, 且易产生粉尘、 毛刺等问题。
极片裁切边缘的质量对电池性能和品质具有重要的影响。
毛刺和杂质:会造成电池内短路,引起自放电甚至热失控。
尺寸精度差:无法保证负极完全包裹正极,或者隔膜完全隔离正负极极片,引起电池安全问题。
材料热损伤、涂层脱落等:会造成电池内短路,引起自放电甚至热失控。
切边不平整,引起极片充放电过程的不均匀性。
五金模具受益于叠片技术发展。
模具定期更换:
模切模具每3个月更换一次,模具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疲劳,卷刃需要磨刀刃,磨了十次就要更换。
模具要求更高
叠片对毛刺要求更高:消费电子是5微米左右,动力电是10~15微米左右。
卷绕和叠片在极组成型上存在工艺差异。
4680圆柱电池卷绕过程
卷绕:单卷轴方式,中间空心;
全极耳:采用高速气体吹折弯极耳。
特斯拉4680圆柱电芯卷绕
方形电池卷绕过程
卷绕:双卷轴,速度慢于单卷轴;
极耳:极耳平齐。
方形电芯卷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