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新能源车销量驶过“拐点”、进入快速上升期,动力电池的需求也正在迎来强劲增长。
在新一轮动力电池产能扩张的背后,不仅是量的飞跃,更是结构上在全球各主要新能源车市场的“再布局”。欧洲、美国都在不断提高新能源产业链的本地化发展和自给率,中韩电池玩家不仅将迈入真正的全球化阶段,还将面临来自欧美本土电池“新势力”的全新竞争。
与此同时,产能扩张并不会迅速引发动力电池产品的同质化,将整个行业拖入红海竞争。未来5年内动力电池行业仍存在显著的技术门槛,技术仍是动力电池行业的核心竞争要素。能够不断革新技术、坚持正确技术路线的电池企业,将保持领先,也将获取超过行业平均的利润。
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呈井喷式发展
近年来动力电池产业呈现井喷式发展,预计2026年需求量将达到2021年的5倍,复合增速约40%,主要受两大驱动因素影响:
首先,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受各国新能源政策引导、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新能源TCO (总拥有成本)优势日渐凸显,以及各大车企激进的新能源战略推动,预计未来5年新能源车销量将保持28%的增速。中、欧新能源销量依旧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而美国市场在拜登政府和本国车企的积极推动下,实现低位高增。
其次,单车带电量增加。从增速来看,动力电池需求增长将快于新能源车销量增长,主要受单车带电量增加的影响。新能源汽车续航日渐增加,部分车企已发布续航里程超千公里产品,电池组容量相应增大,预计2026年单车电池容量将达到2021年的1.6~1.8倍。其中美国大容量特征尤为显著,主要受美国市场SUV 及皮卡占比较高影响。
为承接爆发式的增长需求,动力电池企业开始加速扩张,行业迎来“扩产潮”,预计2026年动力电池产能将扩大至2021年的5.7倍。而从目前电池行业主要玩家来看,可以划分为中国、日韩以及欧美“新势力”三大类。
随着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竞争力的增强,以宁德时代、国轩高科、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宣布全球建厂计划,部分工厂已处于动工状态,预计2026年中国企业将占据全球动力电池产能的58%。
长期以来,国内生产的成本优势是助力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畅销全球的核心竞争力,综合来看,中国比美国、欧洲等地区制造成本低近20%。但随着欧美各国为降低对外国供应商的过度依赖、形成属于自己的新能源产业链,纷纷出台政策推进动力电池本土化生产,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必须走出国门、迈出全球化布局的有力一步。
其中欧洲正在计划推出一项政策,即2027年后,若动力电池企业使用本土生产的原材料比例达不到65%,将额外增加10%的税收,这无疑会降低中国企业的成本优势,而深化海外布局是关键的破局之路。但也不得不看到,当前欧洲动力电池行业仍处于培育期,产业链本土化存在一定短缺,同时当地制造成本相对较高,因此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在扩张时,需要谋定而后动,尤其在供应链本土化策略、制造效率管理以及文化融合等方面。
相比较中国企业,以LG、三星SDI和SK创新为代表的韩国动力电池企业技术起步早,全球布局具备先发优势,而当下韩国企业紧抓全球新能源猛增机遇,进一步谋划全球扩张,欲巩固领先地位。反观以松下为代表的日本企业,在当前“扩产潮”中逐渐落后于中韩企业,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日本车企在技术路线选择上对动力电池普遍采取保守或迟缓的态度,而动力电池供应商也放缓了扩张计划,而这或将使中日韩“三足鼎立”局面逐渐转为中韩“双雄对决”新格局。
在各国政府对于动力电池积极的政策推动下,以Northvolt,、Verkor、特斯拉等为代表的欧美动力电池“新势力”异军突起,预计2026年该类玩家将占据全球动力电池产能的18%。其中Northvolt 欧洲在建电池厂总产能达70GWh,并已获取宝马、大众等领先企业订单。
中国动力电池市场:强者恒强
2021年以来,一方面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超预期发展,另一方面动力电池在过去几年受过度扩张导致的阶段性过剩、激励补贴退坡等因素影响,各大企业放缓扩产计划,导致2021年出现周期性供需错配,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第一梯队整体产能利用率达88%,车企一度出现供应短缺、甚至停产。而未来随着头部企业产能再次扩张,预计2026年中国动力电池产能将达到2021年5倍,车企电池供应缺口将得到有效缓解,产能利用率整体将呈现缓和趋势。
但不同梯队玩家呈现“产能利用充沛”及“产能过剩”的结构性差异,“冰火两重天”现象升级。由于动力电池与整车质量、安全性密切相关,车企会优先选择质量稳定、技术先进的供应商,而随着第一、第二梯队供应商产能扩张、动力电池供应充足,车企不再退而求其次选择其他尾部供应商,而这类企业产能利用率将持续下降,甚至低于20%。
如上所述,第一、第二梯队企业产能扩大的同时,依旧维持高位产能利用率。无疑,国内动力电池行业将迎来新一轮洗牌,呈现强者恒强现象,预计2026年第一、第二梯队电池企业将占据96%市场份额,进一步蚕食其他小企业市场。
欧洲动力电池市场:
遭受中国品牌“围猎”中
欧洲电动化加速,本土动力电池发展迎来红利期,预计2026年欧洲动力电池需求超690 GWh,近2021年总需求量的8倍。在旺盛的需求驱动下,各大动力电池企业加快欧洲产能布局,未来欧洲当地产能将与需求协同增长。
从欧洲动力电池参与者来看,LG、三星SDI、SK创新三家韩系电池企业率先在欧洲布局,占据当前主要市场份额。而随着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竞争力的增强,以宁德时代、中创新航、蜂巢能源、国轩高科、远景动力等为代表的企业亦加入欧洲市场“围猎“队伍。
与此同时,欧洲本土企业也在快速崛起,加入动力电池市场争夺大战,如瑞典Northvolt、法国ACC、法国Verkor、英国Britishvolt、挪威FREYR、挪威Morrow、意大利Italvolt等。这些企业凭借当地政策扶持,以及车企订单资源倾斜,市场份额攀升,2026年有望达32%。
尽管欧洲本土企业曙光初现,但规划能否成功落地依旧面临着欧洲地区电池供应链不成熟、矿产资源“先天不足”等挑战,目前也仅有瑞典Northvolt正式出货。未来欧洲本土企业仍有较多困难需克服,才能真正摆脱被动力电池“卡脖子”的局面。
除上述电池企业以外,欧洲车企也开始谋求动力电池产业布局新思路,通过股权投资或合资方式与欧洲本土电池企业达成合作,部分车企甚至向动力电池上游矿产资源渗透,以保障稳定的产能供应,加强对于产业链的控制。
美国动力电池市场:
自给率逐步提升
美国动力电池模组本土自给率近几年维持在90%水平;而电芯相比较模组本土自给率略低,但随着特斯拉超级工厂的投入使用,电芯外购需求逐渐降低,本土自给率2020年达70%。这一现象主要由于美国新能源销量在过去几年相对平稳,日韩企业早期产能布局能够基本满足本地需求。
长远来看,美国政府为推动本土新能源产业链建设、加强本土电池生产和研发能力,出台一系列动力电池激励政策,而这一风向标给全球电池企业极大的信心在美国进行产能布局,预计未来美国动力电池自给率将进一步提升。
从美国动力电池竞争格局来看,松下目前占据主导地位,主要得益于特斯拉这一超级大客户。但在韩国动力电池企业的激进产能扩张,以及特斯拉自建电池工厂的压力下,松下垄断局面将有望打破。
从目前在北美落地的动力电池企业来看,与车企合资建厂是主要布局策略,如松下与特斯拉、LG与通用、LG与斯特兰蒂斯、SK 创新与福特等。对于新进入者来说,美国车企集中度较高,部分车企和电池企业已通过合资深度绑定,未来如何撬动现有市场、寻求新窗口将面临较大挑战。
行业格局展望:
短期内技术仍是核心竞争力
综上不难看出,动力电池行业正在迎来新一轮的、遍布全球各主要市场的产能扩张。那么,这是否会迅速引发行业竞争的白热化?未来5-10年的行业格局将何去何从?
科尔尼分析认为,动力电池的行业格局将面临3种可能的场景:
科尔尼研判,未来5年内动力电池的行业格局仍保持“技术驱动”场景的可能性最大。一方面,三元体系、铁锂体系都无法在短时间内取代对方、成为压倒性的技术,固态电池、钠离子等还在发展中、尚不足以成为颠覆性的新技术;另一方面,市场需求对不同续航里程、电池能量密度的需求结构也还没有定型。因此,供需两侧的同步探索将使技术在未来5年内继续成为动力电池行业的核心竞争要素。
在这一场景下,能够不断革新技术、坚持正确技术路线的企业,将保持领先,也将获取超过行业平均的利润。动力电池企业必须打造以技术竞争力为核心的战略运营体系,甚至开展服务于技术需求的兼并购。
而展望未来10年,科尔尼认为动力电池行业将迈入从“技术驱动”向“规模效应”场景的转折。届时,1-2种主导的技术路线已成定局,而技术趋同必然导致产品趋同,规模降本将逐步成为动力电池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这一场景下,能够掌控供应链和生产效率、打造规模优势的企业,将占据行业的龙头地位。动力电池企业必须注重内部管理,持续提升运营和成本精益化水平,并通过适时的产业链整合加速规模门槛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