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涂布机打皱消除、电池极片干燥工艺机理和测试方法及软包锂离子电池工艺!

1年前浏览1230

“涂布机打皱消除“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迅速崛起,锂电池的扩产需求也越来越迅猛,作为锂电池制作前段工序的核心环节,涂布可以说是锂电制造工序中的重中之重

(双层挤压涂布机


而在涂布机工序过程中常容易出现外观问题,如干裂、条纹、色差、鼓边、打皱等,其中打皱出现的频率大,且对设备、工艺参数要求高。今天备备将结合三一技术装备在涂布过程中容易发生起皱的原因及解决方案,对锂电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三一技术装备自成立以来便相当重视涂布机的研发工作,经技术团队潜心钻研和多重实验验证,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关,从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四个方面解决涂布打皱问题。


设计阶段,通过精确计算、数字仿真,预测并解决涂布打皱 


1.辊子直径、间距、包角等经过严格计算和设计,保证极片运行状态正常不起皱;

2.极片速度、张力、纠偏角度要符合设计标准;

3.烘箱内部是一个复杂的空气流体环境,空气的温度、流向、速度等,都会引起极片起皱,通过数字仿真计算,可以在设计阶段就准确预测这些问题并着手解决。




制造阶段,通过高制造水平消除涂布打皱


1.过辊辊面粗糙度超差,辊面不够光滑,有明显的加工纹理时也会造成箔带打皱,高精度的制造水平可以避免打皱

2.烘箱风嘴制造水平不够时,会造成风力不均匀,极片无法按照设计路线行进,造成剐蹭风嘴起皱。我们烘箱和风嘴全部自制,保证了制造精度

3.辊紧固螺钉松动原因造成各辊的平行状态被破坏,此时会出现打皱现象。高质量的制造水平可以为设备提供保证。



安装阶段是设备良好运行的关键阶段


1.假如涂布机整体安装精度偏低,各部件安装中心偏离整机设计中心线,或与设计中心有夹角,箔带会严重打皱,通过调整可以解决问题

2.过辊之间平行度超差会造成箔带打皱,须仔细检查究竟是垂直投影面不平行还是水平面不平行,然后加以调整。



调试阶段需要与客户密切沟通,合力消除打皱,达到设备运行最佳状态


1.背辊及各过辊粘有异物或使用过多的水。需要经常检查,及时发现并清理,并注意不要损伤辊面

2.箔带接头不良,箔带两边张力不平衡时极片打皱,先调整涂布头下方的张力调节辊,待箔带逐渐平稳后把调整辊调整到原来状态;

3.压辊和涂辊临近接触时两端的间隙不一致时极片打皱。不管涂第一面还是第二面,操作员都要仔仔细细的调整此间隙;

4.压辊的橡胶辊表面使用过程中会发生周期性的弹性形变,当出现一定程度的形变残留时,也会出现打皱,此时须更换新品。



         

锂离子电池制造流程极其复杂,尤其是干燥过程中有许多可控参数。这些过程影响着电极膜的多孔结构和性能,并最终影响电池的性能。然而,由于现有的计量方法的限制,现有的干燥信息有限,动力学理解也很差。为了更好地控制电极涂层的质量,需要开发新的方法来理解干燥动力学。

正文部分



   

   

   
1、成果简介  

   

   

   

本文对电极极片干燥过程中相关参数和变量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讨论了这些参数和变量对电池性能的影响。根据现有的理论模型,对干燥机理的研究历程进行了评述,并综述了干燥过程中现有和潜在的原位和非原位测量技术。该综述发表在AEM上,通讯作者为EmmaKendrickDanJ. L. Brett


   

   

   
2、研究亮点  

   

   

   

本文介绍了极片干燥的机理,重点讨论了干燥机理和模型,以加深对干燥动力学的理解;回顾了不同参数和变量对电极结构及物理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并考虑了可能存在的缺陷及相应的表征方法。最后,讨论了目前用来测量干燥参数/变量对电极的影响的计量方法,以及未来在极片干燥的分析、控制、建模方面的改进方向。


   

   

   
3、图文导读  

   

   

   

【图一】a)电极和电池制造工艺;b)电池制造过程的挑战和得到理想产品的策略

传统的极片制造工艺如图1所示。


一、干燥机制

2总结了电极干燥过程中典型的相变过程。该过程可分为多个阶段:聚集、薄膜固化、薄膜收缩及孔洞排空、分离和粘结。

聚集是指颗粒、溶剂和粘合剂结合形成半固态涂层。初始浆料的流动性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涂层一旦失去流动性,浆料必须形成一个稳定的网络结构。本文提出了自发聚集和蒸发诱导聚集机制,在该模型中,降低蒸发速率可以增加了界面面积。

薄膜固化阶段,涂层表面形成表面固化层。固化层随着溶剂的蒸发和固化层面积的扩大而增长,直到接近基底。随着溶剂的蒸发,粘结剂会随着溶剂发生迁移,一旦薄膜收缩停止,迁移也会随之停止。升高温度可以降低电极浆料的粘度,减少沉降。

薄膜收缩阶段,粘结剂中残留的溶剂量较低,涂层最终发生收缩,出现孔洞排空。Jaiser等假设在薄膜收缩过程中,湿膜中的固体组分会相互接触,最终在收缩过程中形成连接的固体层,多孔结构将形成干膜的主干。在薄膜收缩和溶剂蒸发阶段,功能性添加剂是可移动的,经常分布在整个薄膜中。

偏析与键合阶段,聚合物与基底之间形成一个强大的粘合力,残余的溶剂被去除,这样,在极片内的所有颗粒之间也形成了内部结合力。薄膜可能发生偏析,其驱动力与温度、溶剂蒸发速率、干燥时间、负载量密切相关。

溶剂蒸发控制了极片干燥的不同阶段,从而控制了膜的形态,通常根据溶剂浓度、干燥速率和水分含量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固体颗粒悬浮在溶剂中,溶剂以恒定速率迅速蒸发,电极形成紧凑的多孔结构。第二个阶段时间更长,也更复杂,导电添加剂和粘结剂的重新分布。


【图二】典型的电极干燥过程,从a)浆料阶段到b)形成半浆料阶段,接着c)进一步去除溶剂和d)最后形成致密的固体涂层薄膜(黄色线表示粘合剂,粉红色颗粒表示活性物质颗粒,黑点表示导电碳,浅蓝色表示溶剂)。

【图三】干燥机制的最后三个阶段


二、影响电池性能的参数和变量

  1. 干燥方式

干燥过程和方法对于建立电极的微观结构、薄膜的内聚力和对集流体的附着力至关重要。在沉积之前,电极浆料的组分也需要很好地分散,活性成分稳定在粘合剂和导电添加剂中,工业生产中最常见的电极干燥方法是用大型传送带式干燥机,配有红外散热器或热风风扇。对于实验室的极片干燥,常规方法是将浆料涂敷在集流体上,在室温下干燥。惰性气流(用于空气敏感材料)适用于新型电池材料,如高镍NMC或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等空气敏感材料。惰性气体可能会加速DP,因为在干燥过程中较重的气体会取代溶剂。旋转干燥也可以加快制造速度,但仅限于特定尺寸和形状的电极。喷雾干燥法可以实现高速干燥,已广泛应用于许多行业。电极中的剩余水会引起有害的副反应,影响电池性能,要控制水浓度小于100ppm

  1. 干燥速度

工业上溶剂蒸发涉及到巨大的能量消耗,是电池电极制造的决定性成本因素。电极制造过程中,优化的干燥速率将促进电极膜粘结剂分布的平衡。然而,较高的干燥速率将导致可溶性和分散的粘结剂在电极中分布不均匀,有可能在电极表面聚集,导致电极分层。干燥温度和涂层的厚度也需要考虑,这两个因素也对干燥时间有较大影响。

  1. 粘结剂类型

最广泛使用的有机基粘结剂是PVDFNMP。与NMP基溶剂相比,使用水基溶剂在干燥和溶剂回收步骤中预期可以降低两倍的成本。水基浆料具有颗粒团聚过多、涂层表面羟基较多、表面张力高的特点,需要添加额外的分散剂来提供静电屏障。此外,阴极水浆是碱性的,可能会腐蚀铝箔,促进金属溶解。

  1. 厚度和面载量

电极的配方和质量直接关系到电池的性能。电池的重量和体积能量密度可以通过减少非活性物质的数量、降低孔隙体积、使用更薄的集流体等手段实现。活性物质、粘结剂和导电碳在正极中的协同作用及对电池性能的影响值得探究。

  1. 干燥参数和变量的建模

由于干燥过程的复杂性,涉及到耦合的机械和化学机制,需要许多参数和变量来描述系统。目前分析各种干燥参数和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的主要方法仍然是基于试错法,因此迫切需要可靠、灵活的模型来实现对干燥参数/变量的有效分析。目前提出的模型主要基于机理分析,利用物理或化学方程来描述干燥动力学,很少有人尝试利用机器学习方法来分析极片干燥的参数。


【图四】有涂层缺陷的电极示意图。a)涂层浆料相;b)组分沉积;c)脱离集流体;d)涂层开裂和分层;e)组分偏析;f)理想的组分分布均匀分极片

  1. 涂层缺陷及其对电极和电池性能的影响

针孔、裂缝、分层和不均匀性一般可以通过涂层和干燥速度来控制。图4显示了不同缺陷的原因和结果。主要缺陷类型如下:1)粘结剂迁移和分层,2)组分偏析,3)薄膜收缩开裂。干燥过程中影响电池电极性能的参数和相应的后果总结在图5中,这些参数包括干燥速率,粘合剂类型和配方。其中,干燥速度由温度、压力、热辐射强度和气流控制,视乎干燥方法而定;水基粘合剂制成的浆料干燥时间相对较短。

【图五】干燥过程中可能影响电极形成的参数/变量以及相应的问题和后果。


三、极片干燥的分析计量方法

干燥过程中采用了各种计量方法来研究干燥机理,其原理不同,精度也不同,如表1所示。其中一些方法已以非原位或原位方法引入到锂离子电极干燥过程中,以研究电极的微观结构演变或成分分布。此外,本文展望了可能应用到极片干燥过程的分析方法,如表1和图6a所示。

【表一】电极干燥过程中已应用或新兴的计量方法


【图六】a)根据测量电极干燥过程中不同关键参数的能力对计量方法进行分组。b)X-CT表征的正极和溶解的孔隙。c)蔡司EVO10SEM扫描120℃干燥的正极。d)100℃下干燥的NMC622正极涂层的AFM实例。e)典型锂离子电池正极复合材料的拉曼光谱,含NMC622PVDEC65f)干涉测量室温干燥NMC622涂层表面粗糙度的示例。g)红外热成像仪获得的正极涂层表面温度分布图。h)正极涂层40℃干燥过程中超声测量实例。


目前大多数的计量测量都是基于非原位测量。

  • 原子力显微镜(AFM)已被广泛用于测量表面粗糙度和涂层的形貌,灵敏度高,先进的AFM系统还可以探测机械性能。

  • 悬臂位移法是一种原位方法,可以测量干燥过程中电极的应力发展,尺度比AFM更大(取决于激光光斑的大小)

  • 干涉法灵敏度最高,是进行非破坏性三维观测的有力工具,可以测量表面粗糙度和厚度,并定量可视化电池运行过程中电解质中的盐浓度分布。

  • 红外热成像是一种温度测图方法,通过一个非接触式红外热成像相机来检测热辐射,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来处理热图像或视频。可用于了解溶剂的蒸发和表面温度的变化。

  • 压汞孔隙度法(MIP)可测定了干阳极膜的孔径分布,能够以纳米和微米尺度分辨率分析电极多孔结构。

  • 基于光的测试方法很难在黑色泥浆中使用,因为光波会被泥浆成分吸收,但可用于聚合物涂料。

  • XRD是表征材料结晶度的一种强有力的技术,同步加速器或中子散射可以获得胶体的非平衡相行为的信息。

  • 拉曼光谱可以定量分析干燥过程中粘结剂的分布。拉曼光谱仪与光学显微镜的空间分辨率可以接近微观尺度。

  • SEM可以测试电极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元素在不同成分中的分布

  • TEM可以用原子分辨率研究结构和成分信息。

  • 能量选择性回退(ESB)探测器不仅可以识别轻元素,还可以识别不同相的同一元素,特别是碳,如石墨、金刚石和无定形碳。

  • 热重分析(TGA)可以量化不同粘结剂(有机基和水基)制成的电极中粘结剂残留物的面积分布。

  • 石英晶体微天平(QCM)是一种常见的体波传感器,能够以纳克分辨率监测质量变化,有可能在锂离子电池电极上以纳米尺度的分辨率监测溶剂的蒸发,并将其与电极过程中的微观结构演变或流体动力学相关联。

  • 超声声学技术可探测电极浆料涂层物理性能的变化

  • XPS可以量化5 nm深度的涂层的表面元素组成。

  • 不同尺度的X-CT已被广泛应用于表征电极微观结构的演变,例如孔隙演化和锂扩散。


【图七】已经或可能应用于研究电极干燥过程的技术



   

   

   
4、总结和展望  

   

   

   


本文讨论了极片干燥过程中不同参数和变量对电极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回顾了干燥动力学的多种模型。期望减少总干燥时间,同时保持干燥电极涂层良好的机械性能(特别是电极膜与集流体之间的附着力),从而提高干燥步骤的效率。另外,根据分析计量方法的尺度和特点,对其进行了回顾和分组,为指导研究人员使用更广泛的计量工具来研究和监控极片制造过程提供了指导。

软包锂离子电池工艺


软包聚合物锂电池壳电压

锂离子电池的封装可靠性对于电池的安全性能十分重要,如果封装出现问题,会导致电池鼓胀、漏液,严重影响电池的性能与安全。壳电压是测试正极耳与铝塑膜铝层之间的电压,其数值可以表示铝塑壳的封装效果。

壳电压分为两种:正极耳与壳体的电压、负极耳与壳体之间的电压,负极壳电压较大时会使电池外壳带电,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着火等现象,但不会腐蚀壳体。正极耳壳电压比较大时会造成铝塑壳的腐蚀,使电池产生鼓胀漏液现象。正极壳电压较大时,说明铝塑膜PP层已经发生了破损,铝层已经与电池中的电液接触。当壳电压>1.0V,达到锂铝合金的形成电压,并且负极耳处的电子通路也存在时,电液中的锂离子会嵌入铝中,形成锂铝合金,使铝壳发生腐蚀。随着存放时间加长,铝层腐蚀后,外界的水分进入电池,与电解液和活性物质发生反应,产生气体,最终电池发生鼓胀和漏液。

壳腐蚀的风险可以通过壳电压测试进行识别,但如何降低电池壳电压,保证批量生产电池壳电压稳定却是生产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难题。本文通过壳电压规律的研究,从壳电压产生的机制入手进行壳电压改善,利用DOE的研究方法,有效改善了壳电压水平。

1 实验
1.1 壳电压测试方法
壳电压是测试正极耳或者负极耳与铝塑膜之间铝层的电压,文章主要研究正极耳与铝塑壳之间的电压。将万用表(型号:UNI-T UT56 MULTIMETER)或者Agilent表(型号:34401A)打到直流电压档,确认表无异常后,用红色表笔接触电池正极,黑色表笔接触壳体边沿处中间层的铝箔且轻微滑动,表笔与铝塑封装袋中铝层需要充分接触。

1.2 镀铜分析法
放空电的电芯剪开前沿取出极组,保留铝塑袋;然后向铝塑袋中倒入10%的硫酸铜溶液,外接3.7V直流电源,负极探针 刺破铝塑袋使负极与铝塑袋铝层导通,铝塑袋中盛装硫酸铜溶液,把正极探针浸没在溶液中,测试20min后倒出溶液观察铝塑袋内部析铜情况。若PP层有破损,硫酸铜溶液会直接与铝层接触,并在铝层表面还原成金属铜,原理图与实验图如图1。
1.3 高倍显微镜测试分析法
实验后的铝塑壳取其封装处,用切剖机(REM-710,日本产)对要观察的位置进行切剖处理,将剖面在VHS(VHX-6000,中国上海产) 高倍显微镜下观察PP层溶胶形态、PP层缺失以及析铜位置。

1.4 实验方案
取软包聚合物电池616072型号476384型号各两组,每组24只电池,分别采用万用表和Agilent表测试其壳电压,用视频记录全程读数变化,然后慢放依次读取全部显示数值,研究壳电压变化规律;万用表测试不同流程不同折边方式的电池的壳电压,研究壳电压随时间以及折边方式的变化规律;利用万用表挑选壳电压<0.8V,0.8~1.0V,1.0~1.2V,1.2~2.0V,2.0~3.0V,>3.0V的电池进行电镀分析其风险性,切剖分析析铜位置,研究其产生原因,分析改善方法。

2 分析
2.1 壳电压的变化规律
图2为万用表与Agilent表测试476384号电池壳电压对比。第一个数值最大,然后迅速下降,从第三个数值开始逐渐趋于平稳。Agilent测试的结果明显比万用表大。
理论上无论正极还是负极与铝塑膜之间的铝层是绝缘的,壳电压应为0V;但实际过程中铝塑膜会发生局部受损,导致正负极与铝塑膜之间的铝层出现局部导通(离子通道和电子通道),形成微电池,从而有了电势差(电压)。

离子通道:电芯封装过程中,封边位的PP层受到热压后比较容易发生破损,另外折边工艺也容易造成PP层破损。

电子通道:铝塑膜铝层与镍极耳或阳极接触。

刚开始接触时离子集聚浓度最高,极化也最大,因此测试值最高;随着离子扩散逐渐趋于平衡,壳电压测试值快速减小并趋于稳定。

2.2 壳电压的复现性
随机抽取了12只616072电芯,采用万用表测量壳电压值并记录,连续监测4天,考察测试值重复性(图3)。
样本结果表明壳电压的复现性较差,由于壳电压产生是由于PP层破损位置暴露出的铝层与正/负极耳通过电解液形成了离子通道,因此每次测试的结果与离子集聚浓度有着密切的关联,每个电池的折边时间,以及折边程度、测试时间、测试接触方式均有可能导致其离子浓度不一致,所以每次测试的结果均存在细小差异。

2.3 不同壳电压电镀分析
利用万用表选取616072型号各个梯度壳电压电池各3只,拆解进行镀铜实验。图4中壳电压<0.8V的样本,电镀实验无析铜现象,说明壳电压<0.8V封装比较可靠,壳电压在0.8~1.0V的三个样本,逐渐出现点状析铜现象,说明此时PP层已存在轻微破损,壳电压在1.0~2.0V电池出现密集且连续的析铜现象,说明此种情况壳腐蚀风险已比较高。
在生产中并未发现2.0~3.0V的壳电压;壳电压>3V的电池没有发现析铜现象,此种情况推断是电子通道发生了联通,即负极耳处未封装好导致壳电压比较高。实验表明壳电压小于0.8V电池发生壳腐蚀的风险最低,壳电压在0.8~2V之间随着壳电压的增大,腐蚀的风险随之增大,壳电压大于3.0V时为电子通道发生联通,腐蚀风险最高。

2.4 壳电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在同一批次同一流程随机挑选两组616072型号电池,设计两组实验:组一,抽取电芯样本先折边,然后测试壳电压值后放回原批,接下来每流经一个工序抽取该组样本测试壳电压值并记录;组二,参照组一的抽样工序,每个工序从同批次电芯中抽取等量样本先折边再测试壳电压值并记录。

从图 5(a)、(b)可以看出,按照组二的实验方法,壳电压值是逐渐增加的趋势;而按照组一的实验方法,折边后的电芯壳电压值随着时间增加逐渐减小。根据实验结果推测机理有以下两种可能:推论一,Degas后内部电液渗透还未平衡,壳电压低,静置足够时间后电液渗透达到平衡,壳电压升高;推论二,Degas后封边处PP层未完全冷却,拉伸性能好,不易产生破损,壳电压低,静置后PP层完全冷却拉伸性能变差,折边后PP层易出现破损,所以壳电压高。
为了验证以上两种推论进行以下实验:取Degas后电芯24只,即刻折边测试并记录壳电压值,然后连续监测壳电压值变化,其结果如图5(c)。静置时间增加,壳电压没有显著变化,也没有出现图5(a)、(b)中的升高趋势,因此认为推论二的机理符合实验规律。

2.5 壳电压产生原理与电池的腐蚀机理
对铝塑袋析铜位置进行逐步切剖,可以找到铜颗粒几乎紧贴铝层的位置(距离4mm),如图6,但无法找到显著的PP层破损点。可以推断PP层破损是非宏观的,而是在PP层内部形成了微孔道,连通了游离电液和铝层。
折边前后封装位置PP层形貌有显著差异,可以明显发现折痕位置的PP层出现泛白现象(图7),而壳电压合格的电芯无此现象,这个现象说明封装后的PP层机械性能发生了变化,折边后在其内部出现细微通道,导致电解液与铝层直接接触,从而形成壳电压。
PP层破损,会导致电液与铝层接触,当电压大于锂铝合金的形成电压,且同时极耳处的电子通路也存在时,会形成微小的电解池,电解液中的锂离子会嵌入铝层,形成锂铝合金;锂铝合金的形成导致铝晶格被破坏,使铝层损坏,严重时铝层会被腐蚀贯通,尼龙层无法阻挡水分子,导致外界的水和电解液反应,产生氢氟酸;氢氟酸加剧侵蚀铝层,导致铝层损坏区域延伸。

图8验证PP层的泛白与壳电压以及析铜的对应现象,在电池正向折边时析铜位置在弯折拉伸程度较大一侧,而弯折程度较小一侧并未出现析铜现象,同样在反向折边时析铜出现在弯折拉伸程度较大一侧,另一侧并未出现析铜现象。
2.6 不同 PP 层厚度壳电压
图9分别采用91、113和158mm铝塑壳的壳电压。采用单机封装机先后进行封装,封装后测试壳电压结果如下:蓝色为91mm铝塑,黄色为113mm铝塑,绿色为158mm铝塑。
铝塑壳越厚其PP层越厚,不同PP层厚度的铝塑壳,采用相同的封装参数,PP层越厚其壳电压越小。当电池封装参数相同时,能够溶解的PP层相同,而对于厚PP层的铝塑壳而言,其只破坏或者改变了PP层表面,更深部分的PP性能并未改变,能够起到正常的隔离电解液的作用,所以其壳电压较低。

2.7 壳电压的改善
根据以上机理,我们可以采用两种方式去改善壳电压:

(1)通过改善PP层的性能,改善其拉伸性能或者增加其厚度,可以改善壳电压;

(2) 优化工艺参数,减少PP层的拉伸,可以改善壳电压。通过在生产中验证,实验效果明显,壳电压可以明显改善。图10为改善效果。

3 结论
通过本次研究表明:

(1) 壳电压的连续测试中,第一个值最大,后边逐渐趋于平稳,且与测量设备的读数精度关系较大,设备读数间隔越短,测量结果越大;

(2) 壳电压的复现性比较差,同一只电池几次测试结果差异较大;

(3) 壳电压小于0.8V的电池无鼓胀漏液风险,在0.8~2.0V之前随着壳电压的增加,鼓胀漏液的风险逐渐增大,这是由离子通路导致,壳电压大于3.0V是由电子通路导致;

(4) 壳电压产生的机理是由于封装后的PP层机械性能下降,折边时的拉伸使PP层产生细微通道,形成了电解液与铝层接触的离子通路,产生壳电压。通过优化工艺参数,或者增加PP层厚度,改变PP层性能等方法可以明显改善电池壳电压。

来源:锂电那些事
复合材料化学电源光学电子新能源声学焊接理论材料控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06-22
最近编辑:1年前
锂电那些事
锂电设备、工艺和材料技术研发应
获赞 202粉丝 180文章 2153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