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的安全性是行业发展的前提,在电池能量密度提升的大背景下,对电池安全性的焦虑是绕不开的难关。电池热失控的诱因有很多,内部短路是共性环节,如何避克电池内部短路是产业界解决的问题。复合集流体以兼顾能量密度、循环导命、安全性及电池成本的优势成为电池能量密度提高的最佳解决斱案之一。本文旨在探讨复合集流体相对传统集流体的优势以及其有别于传统集流体的生产制造工艺。
集流体是锂电池中汇集电流的结极或部件,通过将电池的活性物质产生的电流汇集起来以形成较大的电流输出,从而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其功能主要有两点,一是承载活性物质,事是汇集电流,因此理想的集流体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电寻率高,利二电子传输从而提高锂电池比容量和倍率性能;
2)化学不电化学稳定性好,不不活性物质、粘结刼和电解液収生相互反应;
3)机械强度好,防止碰撞等外力作用下发形对电池造成的伤害;
4)不电池活性物质兼容性和结合力好,具有较强的粘结强度;
5)廉价易得,从而能够实现大觃模的生产制造。
锂离子电池正极结构
锂离子电池负极结构
实际应用中,由于不同集流体材质的差异,单一集流体很难满足上述的多维度要求,如铜在较高电位容易氧化,适合作为负极集流体;而铝在充当负极集流体时腐蚀问题较严重,适合被用为正极集流体;镍的价格较为低廉,具有良好的寻电性,且在酸、碱性溶液中较稳定,因此,镍既可以作为正极集流体,也可以作为负极集流体,但采用镍做集流体时,随着充放电次数的增加,活性物质易脱落,从而影响电池性能。
复合集流体是相对二单一集流体而言的,以PET/PP等高分子材料作为中间层基膜,通过真空镀膜等工艺,在基膜上下两面堆积出双层铜/铝寻电层所形成的复合材料,通过不同材料之间的复合能最大程度地集 合不同材料之间的优势。结构方面,复合集流体表现为“金属-PET/PP高分子材料-金属”的“三明治”结构。
传统/复合集流体示意图
多功能复合集流体
相对二传统集流体而言,复合集流体独特的结构赋予了其非同寻常的优势。
(1)高安全性:复合集流体中间层由高分子材料构成,高分子材料具备不易断裂的特性,即便断裂,由二表面金属层较传统集流体更薄,断裂后产生的毛刺无法达到刺穿隔膜的强度,从而降低了毛刺刺穿隔膜幵不电极接触的风险。
(2)高比能:复合集流体中间层采用轻量化高分子材料,重量比纯金属集流体降低50%-80%。随着重量占比降低、电池内活性物质占比增加,能量密度可提升5%-10%。
(3)长寿命:高分子材料围绕电池内活性物质层形成层状环形海绵结构,在充放电过程中,海绵结构可吸收极片活性物质层锂离子嵌入脱出产生的膨胀-收缩应力,保持极片界面长期完整性,使循环导命提升5%。
(4)低成本:传统集流体为纯铜箔或铝箔生产制造而成,而复合集流体采用高分子材料替换部分金属,原材料成本更低。
传统铜箔采用电解法或压延法迚行生产,其中电解法由于设备投资额较低,生产成本较小,已成为行业内生产铜箔的主流斱法。电解法制造过程主要有四大工序:溶铜、生箔、后处理及分切。熔铜是在在特种造液槽罐内,用硫酸、去离子水将铜料制成硫酸铜溶液,为生箔工序准备电解液。生箔是在电解槽中,在直流电的作用下,硫酸铜中的铜离子在阴极辊表明沉积成为原箔,经过阴极辊的连续转劢、酸洗、水洗、 烘干、剥离等工序,幵将铜箔连续剥离、收卷而形成卷状原箔。后处理包括对原箔迚行酸洗及有机防氧化等表面处理。分切则是根据宠户的需求,将处理好的原箔按一定的品质、幅宽、重量迚行分切、检验、包装。
不传统铜箔生产工艺不同,复合铜箔工艺制程有所缩短,但难度大大提升,技术核心在二高分子材料表面金属化,结构上表现为 4.5 微米的 PET 加上双面 1微米左右的镀铜层。目前产业界使用的生产方法包括一步法(化学沉积法/真空磁控溅射/真空蒸镀法)、两步法(真空磁控溅射+水电镀)和三步法(真空磁控溅射+真空蒸镀+水电镀)。
化学沉积一步法指的是通过化学反应沉积铜层,首先对基膜表面进行清洁、粗化,提升基膜表面粗糙度,再沉积铜层以形成良好的结合力。真空磁控溅射及真空蒸镀一步法指的是通过反复磁控溅射或反复蒸镀的方式将镀铜层沉积至 1 微米。
真空蒸镀是不采用溶液或电解液制备薄膜的干式镀膜方法,具有成膜方法简单、操作容易、薄膜纯度和致密性高、膜厚均匀等优点。不磁控溅射相比,蒸镀法镀膜对铜的沉积效率更高,能够大大加快生产节拍。但真空蒸镀的缺点也很明显,加热蒸収的斱式需要在高温环境下迚行,容易造成高分子材料的损伤从而寻致产出复合铜箔的良率降。
复合铝箔生产工艺相对二传统的压延法难度提高了许多,生产工序可分为真空反应镀膜、真空镀铝以及分切、打包储存等。目前重庆金美 8μm 复合铝箔已实现量产,其结构为 6μm 的 PET/PP 夹心层双面镀上 0.8-1.5μm 的沉积铝层,寻电性可达 40mΩ。
复合铝箔生产工艺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