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固态电池行业深度报告: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1年前浏览849

PART1 固态电池具备本征安全,打开能量密度天花板

固态电池:大幅提升电池安全,打破能量密度瓶颈

液态电池中,有机溶剂具有易燃性,且抗氧化性较差,目前已接近能量密度上限。锂离子电池目前基本采取液 态电解质,由溶剂、锂盐、添加剂组成,起到输送离子、传导电流的作用。但液态电解质中,有机溶剂具有易 燃性、高腐蚀性,同时抗氧化性较差、无法解决锂枝晶问题,因此存在热失控风险,也限制了高电压正极、锂 金属负极等高能量材料的使用,预计理论能量密度上限为300Wh/kg。

固态电池大幅提升电池安全,打破液态电池能量密度瓶颈。固态电池采用固态电解质,部分或全部替代液态电 解质,可大幅提升电池的安全性、能量密度,是现有材料体系长期潜在技术方向。依据电解质分类,电池可细 分为液态(25wt%) 、半固态(5-10wt%)、准固态(0-5wt%)和全固态(0wt%)四大类,其中半固态、准固态和全 固态三种统称为固态电池。我们认为车企采用固态电池,安全性为短期驱动因素,能量密度为长期驱动因素。

高安全性:固态电解质不可燃烧,大幅降低热失控风险

随着电池能量密度的日益提升,电池热失控风险呈现上升趋势。从热失控角度看,电池应在低于60℃运行工作, 但由于内部短路、外部加热、机械滥用等因素,使电池温度升至90℃,此时负极表面的SEI膜开始溶解,造成 嵌锂碳直接暴露在电解液中,二者发生反应迅速放热,产生大量可燃气体,隔膜进而熔化,电池形成内短路, 温度迅速升高至200℃,促使电解液气化分解、正极分解释氧,电池发生剧烈燃烧或爆炸。

固态电池具备本质安全性,为车厂短期主要考量因素。1)不可燃性、热稳定性:液态电解质易燃、易挥发, 分解温度约200℃(隔膜160℃),并存在腐蚀和泄露的安全隐患。而固态电解质具有不可燃、无腐蚀、无挥 发等特性,分解温度大幅提升,可在更高倍率和更高温度运行,同时内部无液体不流动,电池可承受穿钉、切 开、剪开、折弯,从而大幅降低热失控风险。2)锂枝晶:液态电池中,锂枝晶的生长容易刺破隔膜,从而造 成短路,而固态电解质具备高机械强度,锂枝晶生长缓慢且难刺透,进而提升电池安全性能。

高成本:固态电解质含稀有金属,成本明显高于液态电池

固态电池成本高于液态电池,主要体现在固态电解质和正负极。固态电解质目前难以轻薄化,用到的部分稀有 金属原材料价格较高,氧化物电解质含锆、硫化物电解质含锗,叠加为高能量密度使用的高活性正负极材料尚 未成熟,铜锂复合带价格1万元/kg,全固态对生产工艺、成本和质量控制也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生产设备替 换率大,全固态电池成本预计明显高于现有液态电池。

半固态:兼具安全、能量密度与经济性,率先进入量产阶段

半固态电池通过减少液态电解质含量、增加固态电解质涂覆,兼具安全性、能量密度和经济性,率先进入量产 阶段。全固态电池工艺并不成熟,仍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而半固态电池已经进入量产阶段。半固态电池保留 少量电解液,可以缓解离子电导率问题,同时使用固化工艺,将液态电解质转化为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叠加氧 化物固态电解质涂覆正极/负极/隔膜,提升了电池的安全性/能量密度,同时兼容传统锂电池的工艺设备,达到 更易量产较低成本的效果,预计半固态电池规模化量产后,成本比液态锂电池高10-20%。

PART2 以固-固接触为核心,电解质-负极-正极梯次升级

变化:减少/取缔电解液的使用,增加固态电解质用量

半固态电池:相比液态电池,半固态电池减少电解液的用量,增加聚合物+氧化物复合电解质,其中聚合物以 框架网络形式填充,氧化物主要以隔膜涂覆+正负极包覆形式添加,此外负极从石墨体系升级到预锂化的硅基 负极/锂金属负极,正极从高镍升级到了高镍高电压/富锂锰基等,隔膜仍保留并涂覆固态电解质涂层,锂盐从 LiPF6升级为LiTFSI,封装方式主要采用卷绕/叠片+方形/软包的方式,能量密度可达350Wh/kg以上。

全固态电池:相比液态电池,全固态电池取消原有电解液,选用聚合物/氧化物/硫化物体系作为固态电解质, 以薄膜的形式分割正负极,从而替代隔膜的作用,其中聚合物性能上限较低,氧化物目前进展较快,硫化物未 来潜力最大,负极从石墨体系升级到预锂化的硅基负极/锂金属负极,正极从高镍升级到了超高镍/镍锰酸锂/富 锂锰基等,封装方式采用叠片+软包的方式,能量密度可达500Wh/kg。

电解质:氧化物目前进展最快,硫化物发展潜力最大

固态电解质是实现高安全性、能量密度、循环寿命性能的关键。根据电解质的种类,可分为氧化物、硫化物、 聚合物三种路线。聚合物体系率先在欧洲商业化,优点为易于加工、生产工艺兼容、界面相容性好、机械性能 好,缺点为常温离子电导率低、电化学窗口略窄、热稳定性和能量密度提升有限,因此制约了其大规模应用;氧化物综合性能最好,优点为电化学窗口宽、热稳定性好、机械强度高,缺点为难以加工、界面相容性差、电 导率一般。整体看,氧化物体系制备难度适中,较多新玩家和国内企业选取此路线,预计采用与聚合物复合的 方式,在半固态电池中率先规模化装车;硫化物发展潜力最大,优点为电导率高、兼具强度与加工性能、界面 相容性好,缺点为与正极材料兼容度差、对锂金属稳定性差、对氧气和水分敏感、存在潜在污染问题、生产工 艺要求高。硫化物目前处于研发阶段,但后续发展潜力最大,工艺突破后,可能成为未来主流路线。

聚合物:电导率低,性能提升有限,最早商业化

聚合物易于合成和加工,率先实现商业化应用,但常温电导率低,整体性能提升有限,制约大规模应用与发展。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由高分子和锂盐络合形成,同时添加少量惰性填料。锂离子通过聚合物的分段运动,靠不断 的络合与解络合而传递。高分子主要选用聚氧化乙烯(PEO),对锂盐溶解性好,高温离子电导率高,但室温中 结晶度高,离子电导率低,需进行改性处理,也可采用聚硅氧烷(PS)、聚丙烯腈(PAN)、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MMA)等材料,但也存在室温离子电导率低,质地较脆等问题,仍在研发改性阶段;锂盐主要采用LiTFSI, 在聚合物中的良好分散能力与稳定性;惰性填料主要为氧化物,如TiO2、Al2O3、ZrO2、SiO2等,起到降低聚 合物结晶度,改善机械性能等作用。聚合物由于易加工、工艺兼容等优势,率先在欧洲商业化,技术最为成熟, 但其电导率低、电化学窗口窄,仅能和铁锂正极匹配,性能上限较低,工作时需持续加热至60℃,因此制约了 其大规模应用,预计后续与无机固态电解质复合,通过结合两者优势,在应用端实现性能突破。

PART3 半固态路线先行,全固态仍处研发阶段

产业链:半固态-全固态迭代,电解质-负极-正极梯次升级

固态电池技术迭代基于液态体系,顺序遵循固态电解质-新型负极-新型正极。主流厂商按照半固态到全固态的 发展路径布局,核心变化在于引入固态电解质,电解质预计从聚合物+氧化物的半固态路线,向氧化物半/全固 态路线,再向硫化物全固态路线迭代;负极从石墨,向硅基负极、含锂负极,再向金属锂负极升级;正极从高 镍三元,向高电压高镍三元、超高镍三元,再向尖晶石镍锰酸锂、层状富锂锰基等新型正极材料迭代;隔膜从 传统隔膜,向氧化物涂覆隔膜,再向固态电解质膜升级。

产业链方面,电池端企业主要有宁德时代、比亚迪、卫蓝新能源、清陶能源、亿纬锂能、赣锋锂业、辉能科技、 国轩高科、孚能科技、蜂巢能源等;固态电解质企业主要有天目先导、蓝固新能源、奥克股份、上海洗霸、金 龙羽、瑞泰新材等;固态电解质前驱体锆源/锗源企业有东方锆业、三祥新材、云南锗业、驰宏锌锗等;负极 企业有兰溪致德、贝特瑞、翔丰华等;正极企业有容百科技、当升科技等;隔膜企业有恩捷股份等;此外整车 企业以自研或增资入股等方式积极入局,代表公司有丰田、日产、本田等。

国内:半固态电池率先落地,23年开始小批量装车

半固态电池国内率先量产,23年开始小批量装车,24年实现规模放量。国内以市场驱动为主,行业基本选用 可量产的半固态路线,电解质选用聚合物+氧化物复合路线,正极仍选用高镍三元体系,负极升级为预锂化的 硅基负极,实现能量密度360Wh/kg。代表厂商为卫蓝新能源、清陶能源、赣锋锂业、辉能科技等,已在高端 无人机、航天、军工等高端领域实现应用,23年实现360Wh/kg以上装车发布,如蔚来、上汽、赛力斯、高合 等,成为产业化元年,但仍需规模效应降本,24年实现小规模放量,24-25年迎来商业化转折点。

负极:兰溪致德硅碳负极媲美海外龙头,23年预计大力扩产

掌握硅碳材料低成本纳米化核心工艺,一体化布局设备及前驱体。兰溪致德成立于2018年,16年起开始硅碳负极研发, 核心研发团队由硅材料、碳材料、设备开发等领域的专家共同构成,现已掌握硅碳材料低成本纳米化制备技术,获16 项授权发明专利,推出ZDS01(低成本、普通首效)、ZDS02(高首效)、ZDS03(高倍率)三大系列硅碳产品。此外公 司一体化布局原材料硅烷,同时自研硅碳负极设备,打破海外龙头硬件垄断,实现低成本高品质的全产业链布局。

产品独家媲美海外龙头,且已处于高产阶段,导入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多家头部客户。公司21年实现500吨量产,产品 经海内外30+重点电池厂一年以上试用,获高度认可,已导入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珠海冠宇、 华为、OPPO 等多家动力电池/3C消费电子头部客户。产品性能方面,公司为国内唯一一家能够与海外龙头日本信越化学高端7系产 品抗衡且实现量产的企业,高端产品S02 0.1C容量达1400-1600mAh/g,首效达88%-90% ,部分指标超越信越同类 产品,低成本产品S01 0.1C容量突破2100mAh/g,技术水平国内领先。

远期产能规划超2.35万吨,预计23年大幅扩产。公司硅碳负极22年产能超2000吨,在建一体化硅碳负极项目一期 8000吨预计23年底投产,23年产能预计达1.15万吨,远期达2.35万吨,此外配套原材料硅烷规划产能达5000吨。

正极:容百科技深度绑定卫蓝新能源,获3万吨意向订单

积极布局固态正极材料,21年实现批量供货。公司在固态电池材料方面掌握多项前沿技术,开发的高镍单晶型 Ni90产品测试1/3C容量达≥206mAh/g,低成本高容量,循环寿命优良,适用于液态/半固态电池,21年起批 量供货下游固态电池公司,预计22年底随半固态电池实现装车。此外公司同步储备全固态电池用正极材料、氧 化物固态电解质(LATP、LLZO)、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制备技术。产能方面,公司22年底高镍产能达25万吨, 产线可兼容固态电池用正极材料生产,具备量产能力。

深度绑定卫蓝新能源,获3万吨固态正极材料意向订单。公司22年4月与卫蓝新能源达成协议,双方将在全/半 固态电池和材料领域的战略、技术、产品开发、供应链等方面开展全面深度合作,同等条件下,卫蓝新能源将 公司作为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第一供应商,22-25年卫蓝新能源承诺向公司采购不少于30000吨正极材料,实现 与头部客户深度绑定。

隔膜:恩捷股份携手卫蓝新能源,大力布局半固态隔膜

密切跟踪产业趋势,前瞻布局固态电池。公司为全球湿法隔膜龙头,积极对固态电池、锂金属电池等新型电池 进行针对性隔膜开发,18年成立前沿技术研究所布局半固态电池隔膜,20年半固态电解质隔膜研发项目立项, 22年与中科院共设“中科恩捷柔性固体电池联合实验室“。

携手卫蓝新能源、天目先导共建半固态涂层隔膜项目,规划产能达6亿平米。公司21年与卫蓝新能源、天目先 导共设合资公司江苏三合(恩捷/卫蓝/天目分别持股51%/25%/24%),实施恩捷固态电解质涂层隔膜项目, 工艺采用基础水性浆料(PVDF、AI2O3)/固态电解质浆料(LATP)分别进行一次/二次涂布。项目规划产能一 期3.6亿平米,预计24年5月投产,二期2.4亿平米,预计26年5月投产。截止23年3月,产线已部分建成,送样 多家主流电池厂,实现小批量供货。公司具备高质量基膜供应保证、专业涂布设备及涂布技术,研发基础良好, 产品预计率先供货卫蓝新能源。

报告节选:




















































©文章来源于未来智库       

来源:锂电那些事
燃烧化学航天电子新能源消费电子焊接理论爆炸材料控制无人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06-22
最近编辑:1年前
锂电那些事
锂电设备、工艺和材料技术研发应
获赞 201粉丝 177文章 2130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