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新能源行业综合分析:高景气依旧,更看细分赛道阿尔法!

1年前浏览1209

新能源车:看好渗透率提升,关注新技术、充电桩模块机会

我们预计中美需求延续强势,期待欧洲市场复苏

4M23 国内新能源车销量同比+43%,PHEV 车型表现亮眼。尽管受补贴退坡、以及燃油车降 价促销去库影响,今年前四月国内新能源车销量仍维持不错增长,根据中汽协数据,4M23 国内新能源车合计销量 222.2 万辆,同比+43%,月度渗透率同比提升,23 年 4 月渗透率达 到 29.5%,同比提升 3.1pct。其中,以比亚迪为代表的插混车型表现亮眼,根据乘联会数据, 4M23 PHEV 乘用车销量超 59 万辆,同比+94.2%,同期 BEV 乘用车同比增速仅 19.0%,主 要系 PHEV 相较燃油车已具有使用成本优势,特别是以比亚迪 Dmi 系列、理想 L7/8 为代表 的车型均已打造了强品牌效应。

美国市场政策助力,增长潜力较大。根据 Marklines 数据,美国 1Q23 新能源车销量 32.8 万辆,同比+55.7%,保持较快增长。22 年 8 月,拜登签署《减少通货膨胀法案》(IRA),法 案取消车企补贴销量上限,并将退坡时间延至 2032 年,上调电动汽车基础设施的税收抵免金 额上限。我们认为 IRA 法案体现美国对推动电动化决心,美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基数低,政策 扶持下,我们预计美国电动化进程有望加速。

欧洲市场平稳增长。根据 Marklines 数据,欧洲 1Q23 新能源车销量 62.3 万辆,同比+14.1%。22 年上半年因高通胀影响整体消费需求及线束、芯片等供应紧张,欧洲新能源车销量承压。但去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地缘政治局势趋于缓和,供应链问题以及通胀问题好转,欧洲市场 需求逐渐复苏。1Q23 欧洲市场纯电动 BEV 车型份额逐渐提升,结构优化,欧洲七国(英国/ 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典/挪威)BEV 车型销量同比+20.9%,同期 PHEV 车型销量同比 -11.6%。单车带电量更高的纯电销量占比提升,也有助于带动锂电池需求增长。我们看好欧 洲市场今年需求保持平稳增长。

我们预计全球 2023-2025 年新能源车销量 CAGR 30%以上,动力电池装机量 CAGR 40% 以上。考虑中国市场新能源车已具备相较燃油车的使用成本优势,优质车型持续推出,渗 透率保持较快提升速度,我们预计 23 年国内零售销量 833 万辆,同比+38%;2025 年销量 接近 1400 万辆,渗透率突破 45%,2023-2025 年 CAGR 32%。考虑美国《减少通货膨胀 法案》(IRA)等政策支持,同时渗透率基数较低,预计增速较高,预计 23 年销量 172 万 辆,同比+72%;25 年达到 380 万辆以上,渗透率达 23%,2023-2025 年 CAGR 56%。考 虑欧洲市场销量平稳增长,我们预计今年欧洲新能源车销量 280 万辆,同比+11%;25 年 达到约 400 万辆,2023-2025 年 CAGR 17%。我们预计 23 年全球新能车销量 1336 万辆, 同比+34%,动力电池装机量 771GWh,同比+49%。

产业链各环节格局普遍优化,龙头地位稳固

整车环节,比亚迪市占率快速提升。2022 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 567 万辆,其中 CR10 72.3%,同比有所提升。行业集中度提升主要来自比亚迪份额进一步提升。比亚迪销 量接近 180 万辆,同比+208%,市占率提升至 31.7%,同比 12.1pct。上汽通用五菱与特 斯拉分列 2/3 为,市占率均为 7.8%。吉利、奇瑞、长安等传统车企市占率有所提升。4M23, 行业出现明显分化,比亚迪领先优势进一步拉大,市占率提升至 38.2%,而上汽通用五菱、 哪吒汽车以及长城汽车销量与份额同比下降。

电池环节,宁德时代保持龙头地位,比亚迪市占率快速提升,部分二线企业开始突围。2022 年国内动力电池环节 CR10 高达 95.0%,同比+3.4pct,宁德时代保持领先,市占率达 48.2%, 但环比-3.9pct,4M23 宁德时代市占率进一步下降至 43.3%。其市占率下降主要系比亚迪凭 借终端爆款车型,市占率快速提升。22 年市占率升至 23.5%,同比+7.3pct,4M23 提升至 30.5%。虽然除前两大外其余厂商市占率有所下降,但欣旺达、亿纬锂能等二线电池厂出现 突围趋势,市占率持续提升,亿纬锂能受益于多技术路线布局,21/22/4M23 市占率为 1.9%/2.4%/4.2%。2022 年电池材料产业链行业集中度普遍提升。22 年除电解液环节外,其他锂电材料集中度 均有所提升。此前集中度相对较低的正极环节,22 年三元正极 CR5 突破 60%;磷酸铁锂 正极 CR5 突破 65%。22 年负极 CR5 为 69.8%,同比+4.8pct,集中度持续提升。湿法隔 膜格局最为良好,22 年 CR5 超过 85%,湿法龙头产能扩张领先,市占率显著提升,前五 其余厂家因扩产受限,合计市占率反而下降。22 年电解液 CR5 约 75%,同比略有下降, 但是龙头天赐材料,市占率快速提升至 35.8%,较 21 年提升 2.8pct,主要系公司一体化布 局完善,成本领先,产能扩张领先。我们认为随着锂电行业发展,锂电材料快速增长,为 实现规模效应降本,单一项目产能扩大,龙头在一体化布局以及规模效应上均具优势,我 们认为材料环节未来集中度或进一步提升。

产业链利润由材料向电池环节让渡

22 年以来,电池环节盈利能力触底反弹,而电池材料环节盈利能力逐渐下行,产业链利润 向电池端让渡。2021-1H22,由于需求快速增长,而电池材料扩产时间较长,供需错配导 致材料环节价格快速上涨,盈利能力提升,压制电池盈利。22 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电池材 料各环节供需关系逐渐扭转,价格进入下行周期,企业盈利能力下滑,而电池环节盈利能 力回升。

大部分材料价格显著下降,隔膜价格相对有韧性。正极环节,伴随着镍、钴以及碳酸锂价 格回落,磷酸铁锂与三元正极材料价格 23 年以来价格显著回落。负极环节,石墨化供需扭 转,价格快速下探,受此影响,人造石墨负极价格快速下滑。铜箔环节,受国产阴极辊导 入,产能瓶颈缓解,加工费快速下行。电解液环节,受六氟磷酸锂以及添加剂、溶剂等原 材料价格下降传导,价格持续回落。扣除原材料碳酸锂成本下降影响,我们认为当前六氟 磷酸锂价格也已处于低位。隔膜环节,湿法隔膜扩产周期较长,行业仍然维持紧平衡状态, 价格仍相对稳定;干法隔膜供给相对充裕,22Q3 价格下降后暂时保持相对稳定。向后展望, 我们认为电解液以及负极当前价格已调整至行业平均成本线甚至更低,后续有望企稳修复;隔膜后续新产能释放后,价格或有下降空间;其他环节大多产能过剩,预计价格将继续温 和下降。

2022 年-23Q1 动力电池价格传导材料成本,先升后降,盈利能力提升。22Q2 起,以宁德 时代为首的国内电池厂商开始落地材料价格联动机制,将碳酸锂等金属材料涨价压力传导 至下游整车厂,22 年下半年电池价格处于高位。23 年以来,由于上游碳酸锂价格快速下降, 而下游需求较弱,电池价格转为下降。碳酸锂价格快速回落以及其他电池材料价格下降, 而电池价格下降相对温和,电池环节毛利提升,盈利能力修复。往后展望,电池材料供给 过剩状况仍将持续,价格或持续承压,电池有望保持较好盈利能力。

下半年关注盈利能力强的电池龙头、盈利稳定的结构件以及盈利能力率先触底修复的电解 液、负极环节。电池环节格局良好,龙头优势明显,产业链话语权强,即使产业链降本压 力下,依然有望通过享受上游材料降价维持较强盈利能力。电池材料环节,在供需扭转, 景气下行背景下,市场核心担忧盈利能力恶化,更关注盈利能力一阶导,推荐关注盈利能 力稳中向好或者率先触底修复品种。结构件环节龙头地位稳固,此前行业上行周期价格上 扬小于其他环节,下行期受损也较小,随着新产能爬坡完成,盈利能力环比有望提升。最 后,电解液原材料六氟磷酸锂与负极石墨化环节周期性强,目前价格已处于历史低谷,我 们推测已低于尾部产能盈亏平衡线,尤其是电解液六氟磷酸锂与原材料碳酸锂成本差 5 月 以来已经触底反弹。我们预测电解液与负极环节盈利能力有望率先触底修复,带动景气回 升。

看好复合箔材、钠电池、锰铁锂等新技术量产,充电桩国内外需求共振

钠电池、复合箔材产业化进程相对领先

复合箔材:装车进展超预期,有望持续渗透

复合箔材为下一代锂电池正负极集流体材料。复合箔材与传统箔材的主体功能相同,是一 种由中间绝缘树脂层和两侧金属层组成的新型动力电池集流体材料。相较传统箔材,复合 箔材降低金属成本且安全性能更强,明年规模化量产后将显著降本,拉开高增长序幕。广汽埃安搭载复合集流体,整车端安全性已有验证。通过安全性能与降本能力的比较,我 们认为复合铝箔可以有效助力高镍三元体系安全性,复合铜箔降本能力更为突出,更适用 于对价格更为敏感的铁锂系电池,中镍等三元体系也有望逐步应用复合箔材。从应用端来 看,23 年 3 月广汽埃安发布弹匣电池 2.0,采用复合集流体提升安全性,实现枪击不起火。

设备企业率先受益,Q3 头部箔材厂订单有望落地。从整体产业链来看,技术革新带来新设 备需求,包括复合箔材生产需新增磁控溅射、真空蒸镀设备和水电镀设备,以及电池制造 新增转接焊设备,前端设备从 22 年下半年开始已贡献业绩,今年有望加速放量。复合箔材 的产业化进程需要关注龙头以及二线电池厂的测试反馈。具体公司层面看,目前市场上已 布局复合箔材业务的企业主要有基膜厂商、传统箔材厂商、有 PVD 积累的面板厂商与 PCB 厂商、电池厂商四类。其中第一梯队宝明科技公司预计 Q2 量产,我们预计下半年开始交付 订单,明年大幅放量。

钠电池:降本快速下行,产能释放在即

钠离子电池相较锂离子电池具备成本低、电化学性能稳定、快充快放潜力大、低温性能好 等优势。材料端多种技术路线齐头并进,正极材料三种技术路线并行发展,层状氧化物进 展最快,普鲁士蓝类应用潜力广阔;负极材料硬碳为大势所趋,低成本前驱体选择及核心 工艺积累为产业化关键。材料降本超预期,经济性进一步突出。材料端,去年下半年以来,正极、负极、电解液等 材料成本快速下降,已超我们此前预期,钠电池较锂电池经济性显著。展望远期,即使考 虑锂电材料降价,钠电成本优势依然显著,我们估算远期钠电池电芯物料成本相当于碳酸 锂价格约 10 万元/吨时的磷酸铁锂电池成本。

两轮车先行,储能、乘用车接力,市场空间广阔。目前钠电池性能已能满足电动两轮车市 场需求,3 月雅迪、台铃发布相关配套两轮车;钠电能量密度与循环性能适配低速乘用车, 装车应用空间广阔,2 月思皓新能源与中科海钠合作钠电样车亮相;另外随着产业界对循环 性能的研发突破,后续可实现储能领域对磷酸铁锂电池的部分替代,接力两轮车进一步打 开钠电市场空间。我们预计钠电池将从 Q3 开始兑现财报口径业绩。钠电池今年产业化确定性强,各电池制造 厂量产与市场导入持续加速。其中宁德时代钠电池预计今年将量产,4 月官宣落地奇瑞车型;传艺科技一期 4.5GWh 已于 3 月投产,公司预计将于 Q2 达产。

关注磷酸锰铁锂、CTP/CTC、固态电池、大圆柱电池

磷酸锰铁锂:磷酸铁锂 2.0 升级路线,前景可期

磷酸锰铁锂能够在提高电压的同时保持低原料成本。磷酸锰铁锂与磷酸铁锂结构类似,性 能上,较磷酸铁锂能量密度提升,与三元材料掺混可以较纯三元提升安全性;成本上,磷 酸锰铁锂的单瓦时成本与 LFP 持平,较三元成本优势显著。我们预计 Q2-Q3 磷酸锰铁锂有望实现量产。电池端,宁德时代 M3P 电池(采用磷酸锰铁 锂)已量产,公司预计其将于今年量产交付,M3P 电芯+麒麟电池结构的解决方案可以适配 未来 700 公里续航里程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整车端,我们预计下半年开始推出相关车型、 实现装车。产业链来看,上游锰源公司以及中游技术布局相对领先的正极材料公司有望受 益。

CTP/CTC:CTP 结构渐成主流,CTC 蓄势待发

电池包技术从 MTP 发展到 CTP、CTC,零件的外形、材质、组合形式等呈现出高度一体化、 集成化趋势,逐渐实现了空间利用率提高、电池电量增加、零部件成本降低。适配整车厂 和电池厂高度集成化方向的竞争,能够加快推动电池平价化和汽车能耗的高效化。我们预计 Q2 开始相关结构件标的业绩放量。CTP 和 CTC 的产业链上游为零配件厂,中游 为电池厂,下游为整车厂。零配件分别为结构板、箱体、冷却系统、FPC、CCS、BMS, 各个零部件厂商加速布局。电池端,采用 CTP 技术的麒麟电池 23 年 Q1 已实现量产,4 月 上市,量产首发的极氪 009 车型已正式交付。我们预计 Q2 开始,相关结构件标的业绩有 望放量,建议关注上游结构板、箱体、冷却系统等零配件,以及话语权提升的电池环节。

固态电池:下一代电池,各环节产研稳步推进

固态电池是采用固态电解质的锂离子电池,通过引入不可燃的固态电解质,可以本质上保 证电池的安全性,同时兼容高能量密度正负极,可以满足快充、循环寿命长、高温性能好 的要求。固态/固液混合电池是未来高能量密度以及实现良好快充性能的潜力较大的路线。固液混合电池先行,有望今年上车。固液混合电池路线已形成初步共识,将逐步向全固态 演进,但是全固态路线当前仍处于研发阶段,短期内将仍以固液混合电池为主要路线。产 业进展方面,赣锋锂业的半固态电池已经在东风风神 E70 实现装车运行;4 月宁德时代发 布凝聚态电池,能量密度 500Wh/kg,将在今年内具备车规级的量产能力;蔚来汽车预计 150kWh 固态电池包今年暑期上线。产业节奏方面,我们预计半固态电池 23 年有望上车应 用,关注材料端及工艺端变化带来的相应的增量需求。

大圆柱电池:技术及体系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大圆柱电池在单体电池层面引入无极耳技术,解决快充和大倍率充放电时的温升问题,同 时通过引入干法电极技术化简极片制造工艺,大幅降本。在电池系统层面,采用单侧出正 负极的结构,有利于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和尺寸的增加,而电池尺寸的升级使得电池结构 强度增大,有利于节省空间、减轻重量,并实现续航里程的提升。大圆柱电池在电动汽车领域优势显著,其安全性能为目前主流电池形态中最高,且在续航、 快充等方面均性能优越,未来有望成为中高端电动车的最优解,同时有望切入户用储能领 域。23 年已有多家厂商密集推出大圆柱电池新产品,我们建议关注布局领先的电池厂商, 以及受益的结构件、预镀镍钢、硅基负极、高镍正极、导电剂等环节。

充电桩海内外需求共振,模块或有超额收益

商业模式跑通以及政策助力,推动国内需求增长。国内方面,根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23Q1 国内充电桩新增装机 63.2 万台,同比+29%,其中公桩 16.1 万台,同比+89%,私桩 47.2 万台,同比+16%,桩车增量比 1:2.5。产品结构来看,直流快充桩占比持续提升,体现市 场对于快充需求提升。国内市场高增长的驱动力一方面来自桩或者场站利用效率和盈利能 力提升后带来高增的市场化需求,第三方运营商、地方城投(一般以整县为单位发布快充 站建设的大项目)、国网和南网、车企等推动充电桩建设;另一方面充电桩作为新能源车发 展的重要基础设施由于有助于释放新能源车需求,推动经济增长近期受到有关部门重视, 相关支持政策后续落地或助推充电设施上量。

海外充电桩配套相对滞后,需求增长强劲。海外充电设施渗透率基数相较国内更低,欧洲 与美国市场车桩比远高于国内市场。欧美市场新能源车销量增长叠加车桩比降低,海外充 电桩需求预计保持较高增速。国内充电桩制造端公司有技术和成本优势,向欧洲、印度、 东南亚等市场出口需求大,有望受益国外需求。另外,由于海外普遍对性能的重视程度高 于对成本的要求,因而价格和毛利率比国内同功率产品高。

看好充电桩产业链高景气,其中充电模块或有超额收益。海内外需求共振,行业保持高景 气。充电桩产业链自上而下,可分为零部件(模块、充电枪等)、整桩集成以及运营商。其 中充电模块格局良好、壁垒高,我们认为或有超额收益。第一,模块格局良好,行业过去 经历了往更高功率段的产品迭代+产品降价,在开拓海外市场前,国内竞争激烈,已经历过 洗牌。第二,模块环节壁垒高,包括技术、成本与渠道等三方面。1)技术上,充电模块内 部结构复杂,硬件层面的拓扑结构设计、软件层面的控制算法有核心 know-how,电气系统 设计的安全性及大功率散热技术的结构设计能力和高功率密度的集成化能力也同样重要。2) 成本上,充电模块的 BOM 包括功率器件、磁性元器件、电容、PCB 和芯片等,对供应链 管理能力有较高要求,能否通过技术能力实现核心元器件的国产化降本也是重要能力。3) 渠道方面,充电模块关系到充电桩的成本和安全性,产品质量、供应稳定性对客户的生产 经营至关重要,特别是海外客户普遍更看重性能和质量,客户粘性更强。

光伏:需求高增态势延续,看好颗粒硅、钙钛矿等新技术

海内外共振需求旺盛,关注产业链利润再分配

国内分布式与集中式装机两旺,海外需求同比高增

国内 23Q1 分布式装机高增长势延续,集中式表现亮眼。2022 年受到高供应链价格影响, 地面型项目发展受限,集中式并网容量仅 36.3GW。2023 随着组件价格回落,先前延期的 大基地开始拉动,23Q1 集中式表现亮眼,分布式光伏亦明显增长,据能源局披露,2023 年一季度国内光伏新增装机量 33.66GW,其中集中式光伏新增装机 15.53GW,同比增长 257.83%,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 18.13GW,同比增长 104.40%。海外需求亦同比高增,据 海关总署数据,1-3月光伏电池组件累计出货 62GW,同增40%,其中 3月电池组件出口25.1GW, 环增 44%。下半年装机高增或将延续。23 年上半年光伏板块需求维持高景气,往下半年看,国内政策端 持续发力+美国需求明显改善+巴西市场需求维持高态势,我们预计 23 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 350GW 左右,同比增长近 42%,需求侧动能强劲。

从“拥硅为王”到“拥砂为王”,硅片环节受益

硅料产能持续释放,价格进入向下周期。硅料产能投资额大,爬坡周期长,供需错配下硅 料价格经历了 21/22 年大幅上涨的过程,其丰厚利润也吸引了新老玩家扩产,大量新增产 能释放在即。

硅料进入过剩周期,大量产能集中于下半年释放。23 年新增规划产能接近 130 万吨,预计 23 年底名义产能将达 260 万吨左右。考虑到硅料爬产节奏,大量增量将于 23H2 释放,市 场供应充足,综合硅料供需判断,我们预计 23 年下半年硅料价格将会大幅下跌。

受益于高纯石英砂紧缺,硅片环节盈利向好。石英砂是拉棒环节核心耗材(用于制作石英 坩埚),海外石英砂厂商扩产意愿低,供给已无法满足光伏行业快速增长,22 年石英砂供不 应求,预计 23 年缺口将进一步拉大,硅片环节生产受制于石英砂紧缺,保供情况好的硅片 厂商盈利能力有望向好。以龙头硅片厂 TCL 中环为例,根据公司公告,23Q1 公司硅片出 货约 25GW,单瓦净利 1 毛左右,较 22Q4 环比继续提升。

热场价格有望止跌,市场份额向头部企业集中

龙头厂商具备成本优势,价格战下份额进一步提升。龙头企业较二线厂商工艺控制能力更 优,且具备预制体自制能力,对应单位能耗、碳纤维耗用量更低,成本具有优势,相对企 业销售毛利率更高。受碳碳热场 2022 年价格下跌影响,行业中一些高成本的小厂商产能 已开始出清。1Q23 金博股份热场均价约 35 万元/吨,展望下半年,我们认为热场价格有望 止跌,龙头厂商凭借更低成本抢占更多份额。

降本增效推动技术迭代,关注颗粒硅与新型电池

光伏永恒的核心在于降本增效,顺应降本增效的产业趋势是关键,下半年新技术主要关注 两方面:1)工艺跑通+成本优势显著的颗粒硅;2)即将接棒 PERC 的新型电池,包括已 具经济性的 TOPCon,以及远期空间更大的钙钛矿。建议关注通过技术创新实现降本增效、 渗透率快速提升的光伏新技术。

颗粒硅:成本领先工艺跑通,渗透率有望提升

颗粒硅成本优势显著,产能过剩背景下壁垒利润助力穿越周期。整体来看,与西门子工艺 相比,流化床法除了增加一些内衬成本外,系统性的降低了成本,我们测算了西门子比较 理想状态下的成本、颗粒硅成本以及自备硅粉的颗粒硅成本进行对比,在要素价格相同(电 价 0.35 元/kWh)的情况下,颗粒硅在成本端有 11.6 元/kg 的优势,假如自备硅粉,蒸汽成 本可以省略、且硅粉成本更低,成本优势可进一步拉大到 18.3 元/kg。同时,电价每上涨 0.1 元/kWh,颗粒硅成本优势将放大 3.2 元/kg。对比行业一流棒状硅企业,颗粒硅成本对 电价的敏感性更小,在未来电价持续上涨的大趋势下,成本优势将逐渐扩大。

颗粒硅应用端亦有优势,产品品质快速提升。颗粒硅攻克生产难点,金属杂质、氢跳、器 壁沉积等问题已解决,下游客户应用颗粒硅,非硅成本可下降 19%。此外,颗粒硅没有疏 松料概念。关干破碎环节,应用颗粒硅除了可以避免破碎的成本,并且可以降低人为因素 干扰以及外界环境中的杂质引入而导致的品质干扰,下游拉棒环节可高比例应用颗粒硅, 不影响硅片品质。随着颗粒硅有效产出的增加,产品品质也快速进步。根据协鑫科技数据, 颗粒硅总金属含量低于 3ppbw 产品比例由 22 年 Q1 的 18.3%,提升至 22Q4 的 80.3%, 截止 23 年 Q1 已提升至 96%,总金属含量低于 1ppbw 产品比例已超过 75.0%。我们看好 颗粒硅显著的成本和品质优势。

新型电池:当前 TOPCon 盈利优势显著 ,钙钛矿远期空间更大

技术红利在产业端逐步兑现,TOPCon 盈利优势显著。扩产难易度上,Topcon 可实现在 Perc 产线上改造升级,随着 N 型电池片技术逐步投产,技术成熟度提高,成本降低,最终 将逐步的替代 Perc 技术成为主流。2022 年产业链上下游围绕 TOPCon 共同布局,2023 年 TOPCon 走向大规模量产,技术红利逐渐兑现。据我们测算,目前 TOPCon 电池端非硅约 0.17元/W,较PERC高0.03元/W,电池端N型较P型成本差距在2分以内。销售端,TOPCon 电池较 PERC 型溢价约 0.1 元/W 以上,TOPCon 较 PERC 盈利领先优势显著。

钙钛矿为革命性电池新技术,相较晶硅具备多重优势。相较晶硅电池,钙钛矿带隙可调整、 材料耗量低、纯度要求低、弱光效应好且具备柔性制造能力,因此具有理论效率更高、理 论成本更低、发电量更高应用场景更广四大优势。但钙钛矿产业化仍有两大痛点需要解决, 即大面积备制效率降低以及稳定性较差,各厂商从设备、工艺、配方多种维度出发,提出 优化结晶、钝化缺陷、加强封装、材料改性等多种思路,解决方案已初现雏形,待该两大 痛点解决后,钙钛矿成长空间有望进一步打开。

目前产线多为兆瓦级,产业化进展有望持续加速。现阶段钙钛矿技术尚处于探索期,产能 规模多为兆瓦级的中试线。2020-2021 年,行业领先参与者如协鑫光电、纤纳光电和极电 光能开始了百兆瓦级中试线的建设,虽有组件陆续得以生产,但整体成品的稳定性、光电 性仍需测试,生产线的工艺流程仍需不断完善。新晋参与者如宁德时代、曜能科技、合特 光能也纷纷加码钙钛矿新技术,积极推进兆瓦级中试线的建设。目前进展较快的协鑫光电 1m*2m 大尺寸组件效率已达 16%,公司预计 23 年底效率将达到 18%。随着各家钙钛矿中 试线逐渐跑顺,我们预计下半年将有望看到产业链出现更多新进展。

风电:23 年装机量或高增,看好海风赛道塔桩、海缆

22 年整体为抢装后小年,国内风电新增装机量 49.83GW(-10.89% YOY),23 年我们预计 国内陆上/海上新增装机量有望达 65/12GW,合计风电装机量同增 55%,其中海上风电装 机量翻倍增长,看好加工费有望上涨的海上塔桩,格局集中、壁垒较高的海缆环节。

1-4 月装机量同比高增,高招标量有望在 23 年落地

前四个月装机量同比大幅增长,风电行业景气度高。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3 年 1-4 月风电 新增装机量 14.2GW,同增 48.23%,且显著高于 2020/2021 年同期;其中 4 月新增装机量 3.80GW,同增 126.19%。

海风装机量:高招标量逐步兑现,海风建设有望进入高 潮

1Q22-1Q23 海上风电机组中标价格继续下降,快速接近全面平价中。2022 年福建、广东、 海南已有部分海上风电项目实现平价,海风平价地区有望增多。

23Q1 招标高增态势延续。22 年各主要海风大省相继出台“十四五”期间海风装机量规划, 叠加省补政策和大型化经济性提高,全年风机招标规模快速增长。据风电之音统计,22 年 海风招标量达到 22.26GW(含框架招标 10.5GW),远高于 21 年海风招标量 2.79GW,23Q1 海风招标 3.17GW,22 年同期为 0.9GW。

海风建设规模同比倍增,逐步进入密集建设期。海上风电施工受潮位、台风等自然因素影 响大,随着二三季度施工窗口期的到来,海风开工建设规模有望逐步扩大。据国家自然资 源部统计,一季度海风新增并网容量和发电量同比增长 40.7%、32.4%,在建和开工海风项 目规模约 18GW,同比翻一番,海工装备交付订单金额约为 22 年同期 4.2 倍。结合 22 年 海风招标量高企及目前项目开工建设情况,我们认为“十四五”规划落地确定性较强,预 计 23-25 年国内海上风电新增装机 12、16、22GW,21-25 年 CAGR 达 42%。

陆风装机量:高招标量支撑陆风装机量稳步增长

22 年招标量高增,23 年陆上风电装机有望达到 65GW。据风电之音统计,2022 年全年风 电招标达到 87.04GW(含框架招标),同比+69.60%。陆风建设周期约一年,22 年招标量 中大多数项目将在今年开工建设。考虑到陆风已实现平价,具备较好经济性,我们认为陆 风装机规模有望稳定增长,23-25 年新增装机量 65、70、75GW。

第三批风光大基地项目清单已下发,支撑陆风长期增长。据国家能源局公告,截止 2023 年 4 月,第一批风光大基地项目已全部开工,力争年底前全部建成并网投产,第二批基地项目 已陆续开工建设,第三批基地项目清单近期已正式印发实施。从开发规模上看,第一批风 光大基地项目规划合计 97.05GW,第二批项目规划约 455GW,其中在“十四五”期间建 设约 200GW。据北极星光伏网统计,目前内蒙古、甘肃两省已下发第三批风光大基地项目 清单,合计规模 24.9GW。

海风链具备高β,看好塔桩、海缆环节

海缆:高压海缆格局优,高成长高壁垒环节

海缆单 GW 价值量有望保持增长,23-25 年 CAGR 超 50%。海缆单 GW 价值量将随离岸 距离和电压等级增加而增加,同为 35kV+220kV 电压等级系统,离岸距离 61km 较 25km 的项目海缆单位价值量翻倍以上。据我们统计的 2022 年海上风电海缆系统部分中标项目, 电压等级为 35kV+220kV 配置的项目占总订单金额比例超 70%,离岸距离不超过 30km 的 项目占总订单金额比例超 50%,整体海缆系统单位价值量约为 11-12 亿元/GW。我们认为 随着近海资源开发量减少以及海上风机单机容量增加,后续海缆系统将朝远海化、高压化 趋势发展,海缆系统价值量有望实现增长,我们预计 23-25 年海缆系统单位价值量有望提升 至 14/16/18 亿元/GW。根据我们 2023 年 5 月 7 日发布的《风电系列之塔桩》专题报告, 23-25 年国内海上风电新增装机量有望达到 12/16/22GW,我们预计国内海缆市场规模有望 达 168/256/396 亿元,23-25 年 CAGR 达 53.5%。

海缆格局集中,看好头部企业保持份额。海缆由于使用时间较长且应对环境复杂,客户对 产品品质要求极高,对海缆企业的技术、产品认证资质、业绩背书均有较高要求。此外, 海缆单位产能投资额较高,且关键运输渠道码头审批建设周期长、难度大。据我们统计, 2022 年国内海缆中标订单中,头部三家海缆企业中标金额 CR3 达 92%,头部企业份额较 为稳固。

塔筒&桩基:大型化趋势下抗跌环节,23 年加工费有上涨空间

塔桩单位用量随大型化下降幅度较小,且桩基用量随水深增加而提升。随着风机功率增加, 多数风电零部件环节价值量被摊薄,而塔筒由于高度、直径、壁厚随风机大型化增加,因 此单位用量较其他零部件环节降幅更小。同一水深情况下,海风风机 5-8MW 机型桩基单位 用量差距较小,其单 GW 重量随风机大型化摊薄更不明显。同时,随着水深增加,桩基单 位用量接近线性增长,随深远海开发进程加快,桩基需求量有望大幅提升。我们测得 23-25 年国内海风塔筒 76/95/121 万吨,海风桩基 230/297/396 万吨,海风塔桩合计需求 306/392/517 万吨,对应 24、25 年同比增速 28%、32%。

叶片:碳纤维大幅降价,碳纤维叶片渗透率有望提升

碳纤维叶片优势明显,随碳纤维降价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碳纤维密度比较传统玻璃纤维 低 30%~35%,应用碳纤维可使叶片减重 20%以上;同时,碳纤维拉伸模量比玻璃纤维高 3~8 倍,使得叶片具备更高强度;碳纤维拥有更强的抗疲劳性能,能够延长叶片的使用寿 命。但此前由于碳纤维国产化率较低、且非风电领域也有较大需求,大丝束碳纤维供应紧 张导致价格高涨,碳纤维叶片应用受限。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国产碳纤维产能陆续释放, 碳纤维价格开始下滑,目前价格已接近 100 元/kg,预计随着价格进一步下滑,碳纤维叶片 在风电行业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

铸锻件为风电出海领先环节,国产企业出海业务毛利率较高。铸锻件较海缆、塔桩更轻, 更好运输至海外市场,其出海进度为国内风电产业链领先环节。据我们统计,海外风电装 机目标充足,国内企业较海外本土厂商具备原材料价格优势,有望受益实现更高的出口量。。其中龙头企业凭借大产能和海外企业看重的品牌优势有望优先受益。

储能:国内大储有望量利齐升,欧洲户储年内需求有支撑

新型储能行业景气高涨,中美欧继续引领全球储能市场发展。据 CNESA 不完全统计,截 至 2022 年底,全球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 45.7GW,年增长率 80%,锂离子电池仍占据 绝对主导地位,年增长率超过 85%。2022 年,新型储能新增投运规模达到 20.4GW,是 2021 年同期的 2 倍。2022 年全球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中,中国、欧洲和美国合计占全 球市场的 86%(MW%),比 2021 年同期上升 6 个百分点。

中国:多因素驱动助高增,量利有望齐增长

22 年新型储能功率规模同增 200%,23Q1 淡季不淡

2022 年国内新型储能功率规模同增 200%,大储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据 CNESA 不完全统 计,截至 2022 年底,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 13.1GW/27.1GWh,功率规模年增长 率达 128%,能量规模年增长率达 141%。2022 年,新型储能新增投运规模达到 7.3GW/15.9GWh,功率规模同比增长 200%,能量规模同比增长 280%;新型储能中,锂 离子电池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比重达 97%。大储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据 EESA,2022 年中 国新型电力储能装机量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占比分别为 49%/43%/8%。

新能源配储:各地提出配储要求,提供储能需求基本盘

多地陆续发布新能源配储政策,贡献国内储能需求的基本盘。据我们统计,截至 23 年 2 月 已有 28 个省份(自治区)发布了配储政策,保障性并网项目配储要求由各地发改委/能源局 决定,配储比例普遍在 10%~20%,配储时长普遍在 2~4 小时。我们认为保障性并网项目 会贡献国内储能需求的基本盘。三北地区中的甘肃、新疆、内蒙古、河北、吉林整体配储 要求更高,大基地增加后储能需求提升有望更加明显。

市场化项目:配储要求更高,相较风光装机更为敏感

市场化并网项目:超额建设规模需要配储,上网电价按照指导价结算,配储比例要求更高。市场化并网项目针对保障性并网范围以外仍有意愿并网的项目,通过自建、合建共享或购 买服务等市场化方式落实并网条件后并网,与保障性并网只是在并网条件上有差异。据发 改委、能源局《关于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自建或购买调峰能力增加并网规模的通知》, 为鼓励发电企业市场化参与调峰资源建设,超过电网企业保障性并网以外的规模初期按照 功率 15%的挂钩比例(时长 4 小时以上,下同)配建调峰能力,按照 20%以上挂钩比例进 行配建的优先并网。市场化并网项目配储要求更高,我们预计后续储能装机增速将高于新 能源增速。

硅料降价:大基地建设节奏或超预期,储能需求受益明显

硅料价格进入下降通道,集中式大基地需求受益最明显。截至 5 月 17 日,光伏级多晶硅周 平均价格为 16.39 美元/千克,相比于 22 年 8 月的高点降幅达 57.2%。从结构上看,对组 件价格更为敏感的集中式电站是增量主体。若大基地建设节奏超预期,则按照大基地平均 更高的配储比例,或可带来更多的储能装机需求增量。

火电退役:老旧火电机组提升,后续储能需求有支撑

火电占比下降,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有望大幅提升。《“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提 出,2025 年,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达到 3.3 万亿千瓦时左右;“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 源发电量增量在全社会用电量增量中的占比超过 50%,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实现翻倍。据 IEA 预测,在实现“双碳”目标的预设下,到 2060 年,中国的太阳能和风能发电量相对于 2020 年将增加 7 倍,占总发电量比例从 25%提升至 2030 年的 40%和 2060 年的 80%,其 中,太阳能发电的占比由 2020 年的 4%提升至 45%。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的提升是政策推 进和度电成本(LCOE)下降综合作用的结果,目前光伏发电和陆上风电已初步具备在 LCOE 上和燃煤电厂竞争的能力,火电占比将逐步下降,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有望大幅提升。火电机组退役带来更多的电化学储能需求。从火电新增发电设备的历史数据上看, 2005-2010 年时我国火电建设的高峰期,且 2006 年新增火电发电设备容量达 9244 万 kW 的峰值。按照 20 年设计寿命计算,对应 2025-2030 年起,我国将进入火电机组退役的高峰 期。参考美国随着天然气发电厂逐步退役,从而实现可再生能源配合储能系统替代原有天 然气发电的案例,且考虑到后续国内风光大基地的建成投运,预计 2025-2030 年国内电化 学储能的需求提升。

预计 23 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有望达到 17.9GW /41.1GWh

我们预计 23 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有望达到 17.9GW/41.1GWh。据北极星储能网统计,国 内 2022 年单年新增规划在建的新型储能项目规模达 101.8GW/259.2GWh,并且大部分项 目都将在近 1-2 年内完工并网,这些规模数字已显著超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于 2021 年 7 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中设置的 2025 年实现 30GW 装机的 目标。我们对新能源配储、电网侧、电源侧辅助服务、用户侧及微网等几种场景下的储能 需求分别进行预测并加总,预计 23 年新型储能新增规模有望达到 17.9GW/41.1GWh(前 期已发布于《大储加速迈进,量利如日中升》(20230401)报告),增速达到 158.8%/168.4%, 我们预计 23-25 年新型储能新增规模复合增速有望达到 89.0%(GW) /100.9%(GWh)。

欧洲:预计户储年内需求高增,远期空间广阔

欧洲储能市场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户储市场。根据 EESA 数据,2022 年欧洲新增储能装机量规模 5.17GW/8.88GWh,以装机容量计算,22 年同比增长 116%。源网侧/户用/工商业储能装机规模占比分别为 44%/45%/11%。其中,新增户储 TOP5 分别 为德国、意大利、英国、瑞士、奥地利,德国仍然是欧洲户储装机量最高的地区。

欧洲储能市场主要由能源自控诉求及高经济性驱动。欧洲国家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的电力市 场化交易市场,用电价格为市场出清价格,价格高且波动大。22 年欧洲户储需求出现爆发 式增长,主要是由于俄乌战争导致供电不稳定,叠加高电价进一步加剧,光伏发电成本凸 显。我们以市场上最典型的 5kW 光伏+10kWh 储能系统产品为例,假设居民年用电量 8000kWh,通过折算有光无储与有光有储两种情况下的支出情况,测算得到当欧洲地区终 端电价在 0.4EUR/kWh 时,与有光无储相比,有光有储更具经济性(回本年数约为 8 年)。我们认为欧洲户储需求的核心驱动力在于对能源自主可控的诉求+欧洲高能源价格下户储 的高经济性,我们预计欧洲户储 23 年仍将保持翻倍以上增长。

美国:22 年增速放缓,23 年有望翻倍增长

美国 2022 年装机量增速有所放缓。据 Wood Mackenzie,2022 年美国储能新增装机量为 4798MW/12181MWh,同比+34.2%/11.8%, 其中,电网级、家用和工商业储能按能量容 量计算的新增装机占比分别为 86%/11%/3%。22Q4 美国市场增速放缓,新增装机量为 1067MW/3030MWh,MW 口径 YOY/QOQ 分别为-33%/-26%,降速主要与超 3GW 电网级 储能项目未能如期在年底建成有关,主要原因包括供应链物流、建设周期加长,关键设备 采购困难;同时补贴发放缓慢影响装机进度。

美国电力市场化模式完善,独立储能盈利模式较多。美国电力批发市场历史悠久,高市场 化程度催生出清晰且复杂的市场调节机制,辅助服务的多元化增加独立储能盈利模式。根 据 FERC 研究,市场化程度更高的区域可以达到以下目标:1)通过电力批发市场加强发电 商竞争程度从而降低电价;2)发电商在发电技术、电网管理等方面创新以降低电力成本。高成熟度电力批发市场驱动美国套利模式非常成熟,相比其他国家或地区,美国电力辅助 服务种类更加丰富拓宽了储能获利渠道,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大型储能市场。

IRA 法案为美国储能市场再注强心剂。政策在引导美国储能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大 作用,美国《通胀削减法案》(IRA)再次提振美国市场储能需求。IRA 将独立储能被纳入 ITC 抵扣范围,去除 ITC 仅覆盖需为光伏配套的储能的限制,延长了补贴有效期,加大了 补贴力度,最高可触发 70%税收减免。据 Wood Mackenzie 公司预测,独立部署的储能系 统在获得 ITC 政策支持后可以在未来五年内将储能市场的规模扩展 20-25%。2023 年美国市场新增储能规模有望实现翻倍以上增长。截至 2022 年底,除了已投运的储 能项目,美国还有 463GW 规划待建的储能项目。据 Wood Mackenzie 预测,2023 年将是 美国储能增长较快的一年,新增装机规模将实现翻倍以上增长,2023-2027 年美国新增装 机量合计将达到 74.2GW/241GWh。

大储有望量利齐升,户储等待催化信号

国内大储:短期内硅料价格有望再次迎来降价,头部公司估值回调后具有吸引力。储能项 目招投标市场持续升温,22 年由于组件价格较高,部分项目存在延迟投产,630 抢装下 22 年存量项目预计将于 23 年上半年建成投产,大储 Q1 表现淡季不淡,上半年业绩兑现有支 撑。全年维度看,国内大储有望量利齐升,量的增加来自市场化并网项目,其配储比例通 常高于保障性并网项目,高招标量提供放量基础;利润上涨弹性主要来自硅料降价+期间费 用的规模效应。潜在催化包括三政策(电网替代性储能/各地共享储能政策/发电侧配储权益 倾斜)+两催化(硅料下降+电池价格潜在下降)。考虑到业绩弹性和竞争情况,建议关注 PCS、温控和大储变压器环节。

工控与电力设备:有望穿越周期底部,关注特高压和智能电网

工控:行业有望穿越周期底部,国内企业加速替代

工业企业利润承压,工业产能利用率处于低位。公司资本开支意愿受工业企业利润影响, 进而影响到自动化升级的需求和释放节奏。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在 18-21 年呈现推升态势, 2022 年受外部经济影响同比下降 4%,利润总额 8.4 万亿元。从产能利用率来看,2022 年 产能利用率波动下滑,2023 年 Q1 下降至 74.3%,拖累工业自动化市场需求。

下游:23Q1 年 PMI 与设备工业增加值增速明显改善。PMI 与工控行业相关性较高,从 PMI 指标来看,2023 年第一季度 PMI 指数较高,在 50-53%区间内波动,4 月有所回落,为 49.2%。从设备增加值来看,增加值增速 22 年整体较低;随着经济复苏加快,23 年 3 月通用、专 用设备增加值同比增速上升至 4.6%、7.3%。

存货规模在 22 年 Q3 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行业开启去库阶段。22 年工控行业存货 420.47 亿元(同比+42.0%),行业存货增长,或可减缓上游 IGBT 和芯片等原材料紧缺影响,在一 定程度上缓解成本端的压力。23 年 Q1 存货金额 414.19 亿元,相比 22 年底下降 1.5%,行 业开启去库阶段。

工控行业景气度有望回暖,新兴产业持续催生自动化需求。根据睿工业统计,22 年中国自 动化整体市场规模 2963.9 亿元(同比+1.4%);23Q1 为 795.0 亿元(同比-1.9%)。随着经 济逐步恢复,我们认为工控行业正在穿过行业周期底部,有望迎来回暖。中国全面产业转 型升级不断深入,作为智能制造核心的工控行业将持续受益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趋势,自 动化行业景气度有望高升。

自动化市场逐步恢复,国产工控龙头有望加速实现进口替代。中国制造业技术升级的方向 是精密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新兴行业和中小企业的自发性升级需求或为增长主力。企业 自动化升级节奏加快,叠加缺芯影响下供应链安全重要性持续提升,国内企业解决方案优 势显现,国内厂商替代进程加速推进。国内工控企业取得快增长,龙头企业汇川技术 22 年 在低压变频器、交流伺服市场市占率同比 21 年分别提升 3.8/4.4pct。国产工控龙头供应链 优势凸显,国企客户导入进程加速,凭借技术和解决方案优势加速进口替代,市占率有望 持续提升。

电力设备:电网投资有望较快增长,关注特高压和智能电网

新能源拉动+稳增长目标下,“十四五”期间电网总投资规模有望实现较快增长。“十四五” 期间国家电网计划投入 3500 亿美元(约合 2.23 万亿元),推进电网转型升级。南方电网在 “十四五”期间的计划是总投资约 6700 亿元。两大电网公司在“十四五”期间合计的电网总投 资就高达 2.9 万亿元。这较“十三五”全国电网总投资高出 13%,较“十二五”期间高出 45%。2022 年,在电网投资方面,国家电网实际投资金额为 5094 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 4.3%。新基建将是稳增长的重点方向,新能源建设及电网投资将是拉动增长的主要发力点, “十四五”期间电网总投资规模有望实现较快增长。

特高压协助跨区运输,消纳刚需支撑投资

“十四五”期间,特高压输变电线路是建设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的重要载体。“十四五”期 间,国家电网规划建设特高压工程“24 交 14 直”,涉及线路 3 万余公里,变电换流容量 3.4 亿千伏安,总投资 3800 亿元。《“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中提出加强送受端电网支 撑,提升“三北”地区既有特高压输电通道新能源外送规模,持续提升存量特高压通道可 再生能源电量输送比例。我们预计 23-25 年特高压有望迎来新一轮建设高峰。原计划于 2022 年开工“10 交 3 直” 共 13 条特高压线路,但实际上受外部因素影响,仅开工“4 交 0 直”。根据“十四五”期 间的规划,倒排工期来看,还未进入可研的项目需要在 2023 年基本做完预可研,下半年或 需进入到可研招标阶段。我们预计 23-25 年有望迎来新一轮建设高峰,将有效拉动上下游 产业链发展,重点关注 23 年的项目推进情况。

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构筑坚强智能电网

数字化是协助提升电网能力的核心,智能化电网正在从试点走向推广。电网数字化通过利 用物联网、大数据、智能 AI、云计算等技术实现电源侧、负荷侧、储能侧的各类可控资源 的数据接入、数据处理。数字化能够增加电网运营效率,符合电改方向,也将扩大电网盈 利来源,进一步增强竞争力,没有电网数字化转型就没有新型电力系统。当前智能化电网 正在走向从试点到逐步推广的阶段,板块发生着从 0 到 1 的变化,具体节奏仍需关注政策 推动情况。

二次设备需求有望提升。数字电网的物理系统由电网设备构成,包含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一次设备是直接用于生产、输送和分配电能的电气设备,涵盖发电、输电、变电、配电、 用电各个环节,覆盖全部电压等级。一次配电设备主要包括架空线、高压配电柜、发电机、 变压器、电力线路、断路器、低压开关柜、配电盘、开关箱、控制箱等设备。二次设备是 对电网发输变配用环节的一次设备进行监察、测量、控制、保护、调节以及为运维人员提 供运行工况或生产指挥信息所需的辅助性电气设备,从功能角度分为继电保护设备、调节 控制设备、通信设备、监测设备等。我们认为电网智能化升级将对二次设备产生显著拉动 作用,信息化硬件投资有望得到大幅提升。

©文章来源于未来智库 

来源:锂电那些事
疲劳化学电源通用汽车电力新能源芯片云计算理论电机材料物流控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06-22
最近编辑:1年前
锂电那些事
锂电设备、工艺和材料技术研发应
获赞 201粉丝 177文章 2130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