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一点科研笔记】自复位结构的优劣

1年前浏览5331

00

研究笔记

Angus' opnion

自己大概是从2015年开始接触自复位结构体系,断断续续下来,从硕士到博士已经走了近8年的光景。如果突然有人问起我,自复位结构较以往的传统的非自复位结构究竟有什么突出的优点,让人难以抗拒的那种?我似乎依然有点语塞。这种语塞,让我想起了一个月前,我的博士导师问我,你的课题最大的创新贡献是什么?我几乎忘记当时是如何回答的,只是依稀记得我的脑袋朦朦的感觉。因为我很难告诉别人,自复位结构较以往的结构可以显著降低震后残余,可以更好实现损伤控制,可以有利于发展和资源的可持续。太大的picture, 你如何有如此信心。于是往后研究,我越来越对自己的课题变得没有底气,也越来越觉得自己的无知。而这种对于无知的恐惧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常常,我们以为,提出了一个惊人的构造,可是当这种构造真正加工成产品制作成试件的时候,这个过程中有多少偏差的随机性,我们的理论又如何去考虑。是的,到最后我们是有办法的。

有一些论文,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告诉读者或者业主,你看,自复位结构,部分自复位结构,传统结构的对比结果显示,可能部分自复位结构在成本和损伤控制上是最优的解。其实两类结构的对比,真的需要几代人的不懈的努力,才能形成完备的理论才能推进自复位的结构的发展,这种理论需要体系层面的宏观把握,需要构件层面质量的保证,需要加工工艺的成套配合。起码目前,我觉得所做的远远不够我看过太多自复位体系的文章,如果你去较真,其中的建筑原型在构件层面就实现不了,然而在数值模型中一根弹簧,就可以随心所欲了。

自复位结构大抵实现的方式有以下这么几种:1)后张拉技术PT;2)基于超弹性材料,SMA或者普通弹性碟簧;3)基于带预紧的变摩擦机制;4)混合上述。以PT的的自复位支撑为例,在实际工程中要想真的应用,如何对待支撑初始刚度较强敏感于加工的和构造的问题,我觉得这是个难点,毕竟初始刚度是实现结构抗震弹性设计的一个关键指标,基于塑性设计除外。其次,自复位结构在等强度等刚度的情况下,耗能不足下,结构的响应势必会增加,尤其在高阶振型的显著影响下,非结构构件的损伤也会很严重,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如果非结构构件的成本很高,想必即使从全生命周期去证明自复位结构的优势也很难存在了。 当然,我们可以提高自复位结构的强度和刚度来降低响应,那么成本问题呢?就比如利用基于SMA构件的自复位结构,如果SMA 作为构件或者节点的强度和刚度主要贡献者,那么成本如何考虑。更不用说,试验室条件下的所用的SMA 都是小尺寸下的性能,真用到工程,大尺寸的SMA 组件,如螺栓,不可缺少,如何对待他的材料变异性?如下图,当SMA直径增加到32mm, 无论从能量贡献,到滞回稳定性都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想想太多问题,一下子,脑袋大大。

以上记录是个人的一点想法。也是自己一点笔记,当然笔者相信,所有的结构形式都或多或少的存在问题,希望各位研究者砥砺前行,一起解决存在的问题,推进自复位的结构的应用。



来源:xinchenxuan828
非线性二次开发建筑理论材料控制试验STKO螺栓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06-13
最近编辑:1年前
OpenSEES抗震笔记
博士 Angus.Zhang
获赞 52粉丝 95文章 55课程 1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