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个电容器,叫做莱顿瓶。大概长这样。
莱顿瓶是一个玻璃瓶,瓶里瓶外分别贴有锡箔,瓶里的锡箔通过金属链跟金属棒连接,棒的上端是一个金属球,由于它是在莱顿城发明的。所以叫做莱顿瓶。
后来科学家们发现,两个不接触的平板就可以形成电容,用来存储电荷,而不一定需要瓶子。
(1) 电容的定义
电容定义为在限定电势差下所能容纳的电荷量:
从上面的定义,我们可知:
(1)假设有两平板,板的面积越大,电容越大。这和我们直观理解一致,板的面积越大,容纳的电荷就越多。
(2)若两板之间的距离过大,则两板上正负电荷之间的力就小。所以,减小两板之间的距离,可以增加正负电荷之间的作用力,容纳更多的电荷。因此,d越小,电容容量也越大。
(3)两板之间填充介质材料,可以增加电容。电容两板之间产生场,介质被电极化,介质中产生与原来方向相反的场,电容中间的总场变小,两板间电势差变小,电容变大。
我们来做个计算,假设我们有两块平板,大小为1mX1m,两块板之间的距离为0.01mm,计算一下,发现这么巨大的平板,却只有0.89uF的电容值。
但是我们使用的电容,0402封装的多层电容都能达到1uF,这是为什么呢?
上面是陶瓷电容的内部结构图,可以看到:
(1) 其内电极两两交叉,显著的增加了电极之间的接触面积
(2) 电极之间的距离小,缩小了电极之间的距离
(3) 填充了介质
(二)电容的工作原理
再来看看电容的定义:是指给定电势差下所能容纳的电荷量。
因为电子总是会往电势高的地方去。在电容的两端,采用电池给其一电势差。电池一连通,电势低的导电平板中的电子就会被吸引走,而另一端则会吸引电子。此时,平板中一端开始带正电荷,另一端带负电荷。电容两端的电势差与电池两端的电势差相等的时候,电子的运动停止,此时电容的两端平板分别带有同等容量的正电荷和负电荷。为什么会是同等容量?是因为电荷守恒定律,就是说,电荷总量永远是保持不变的,一个物体产生负电荷,同时,肯定在其他地方也有同等量的正电荷产生。
再从宏观上看一下这个过程:
在往电流两端施加直流电压时,电压发生变化,此时会有电流流过;而等电容两端的电势与直流电压相等时,电流为0。这时候电容充电完成。
电容充电完成后,拿走电池,由于正负电荷之间电场力的作用,电容两端的电荷依然待在两平板上。因为他们无处可去,虽然正负电荷相互吸引,但无奈中间隔着介质,所以无法接触。所以,尽管电子很想去电势高的地方,但是无能为力。
这个现象,则表现为电容可以储能。
如果此时给电容两端加一个负载,此时,给电子提供了一条新路径,他们会流经负载,去正电荷那。等到同等量的正负电荷中和,变成中性粒子时,电容两端的电势差为0,这时电容放电完成。
当给电容两端加交流电源时,电子则不断地重复这样一个步骤,从平板1流向电源、从电源流向平板2,然后再平板2流向电源、电源流向平板1,电路中会产生交流电流。这个现象,则是我们所说的电容能通交流,但其实,电子并没有通过平板间的介质内部,只是在外部电路上运动。
电子的运动,导致平板两端电荷的变化,Q=CV=CEd,导致平板间场的变化,即表征为位移电流。
(三) 隔直电容
要提到射频中使用的电容,我想隔直电容,大家都不陌生。
一般选择隔直电容的原则有两个:
(1) 1/WC<5 Ohm
(2) 使用频率要小于电容的谐振频率。
先撇去电容的非理想性不考虑,假设电容是理想的。那我们应该怎么选择电容的容值。
很显然,当然是容值越大越好啊。
假设电容是个水杯,电子流出类似从里面取水,电子流入类似往里面加水。当杯子大的时候,你取的水和加的水对于它来说,就是毛毛雨,所以肯定没问题。如果杯子小,你加的水,它盛不下,溢出了;然后你想从里面取水,还没取够,就见杯底了。
但在实际情况下,电容是非理想的。
电容在高频时,需要考虑寄生引线电感L,引线导体损耗电阻和介质损耗电阻。
所以,选择电容容值的时候,我们就不能随便往大容值选。因为大容值虽然理论计算OK,但是大容值也就意味着大的寄生效应。对于一般应用,就需要按照上述原则去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