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课堂 | 珠光体的组织形态与晶体结构

1年前浏览2024

   

   
珠光体的组织形态与晶体结构  

   

   

   

一、珠光体形态

共析碳素钢加热到均匀地奥氏体状态,而后缓慢冷却,在A1 稍下的温度将形成珠光体组织。由铁素体与渗碳体按比例混合组成的珠光体,其典型形态是片状的或层状的,如图1所示。

▲图1 共析钢在700℃形成的片状珠光体


片状珠光体,是由一层铁素体与一层渗碳体层层紧密堆叠而成的。片状珠光体组织中,一对铁素体和渗碳体片的总厚度,称作“珠光体层间距离”,见图2a)。


▲图2 片状珠光体的层间距离和珠光体团示意图
a)珠光体的层间距离  b)珠光体团


片层方向大致相同的区域,称为“珠光体领域”(pearlite colony)或“珠光体团”(pearlite group),亦称“珠光体晶粒”,见图2b)。
工业上所谓的片状珠光体,是指在光学显微镜下能够明显看出铁素体与渗碳体呈层状分布的组织形态,图3a),其层间距离大约在1500~4500Å之间,这种珠光体,一般叫作“普通片状珠光体”。
如果,由于珠光体的形成温度较低,在放大倍率不大的光学显微镜下,很难辨别铁素体片与渗碳体的形态,如图3b),由电子显微镜测定其层间距离,大约在800~1500Å之间。这种细片状珠光体,工业上叫作“索氏体”。
对于在更低温度下形成的层间距离为300~800Å的极细片状珠光体,在光学显微镜下根本无法辨别其层状特征,图3c),这种组织工业上叫作“屈氏体”。
各种片状珠光体的组织形态,在高倍率的电子显微镜下,不论是片状珠光体还是索氏体或屈氏体,都具有层状的特征,它们之间的差别,只是层间距离不同。


▲图3 a)普通片状珠光体  b)索氏体  c)屈氏体


当珠光体在更低温度形成时,在高倍率光学显微镜下,形成的组织外形呈黑色针状,叫做“针状珠光体”。如放大倍率较低,其形态是由许多针组成的冰花状,如图4 所示。对亚共析钢或过共析钢,将从过冷奥氏体中析出先共析铁素体或先共析渗碳体,一般也放在珠光体转变这部分讨论。


▲图4 8Cr3钢在580℃等温兴澄的针状珠光体 600X


在工业用钢中,也可见到铁素体基体上分布着粒状渗碳体的组织,如图5。这种组织称为“粒状珠光体”或“球状珠光体”,也有人建议叫“球化体”。


▲图5 高碳钢中的粒状珠光体


应该指出,经普通球化退火之后,钢中的渗碳体,并不能都成为尺寸相等的球状,随着钢中的原始组织和退火工艺不同,粒状珠光体的形态也不一样。粒状珠光体中的碳化物大小、形态和分布,常常对最终热处理(淬火、回火)后的组织和性能产生影响。对于高碳工具钢中的粒状珠光体,常按渗碳体的颗粒大小,分为粗粒状珠光体、粒状珠光体、细粒状珠光体和点状珠光体。


二、珠光体的晶体结构


虽然,珠光体有多种形态,但是本质上都是铁素体与渗碳体的固定比例混合物。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在退火状态下,珠光体的铁素体中位错密度较小,渗碳体中的位错密度更小。片状珠光体中铁素体与渗碳体片两相交界处常具有较高的位错密度,如图6所示。从图中还可以看出,在同一片状珠光体领域中,存在亚晶界,构成许多亚晶粒。


▲图6 片状珠光体的薄膜透射电镜照片


在片状珠光体中,特别是在索氏体或屈氏体中,铁素体或渗碳体片彼此并不绝对平行,渗碳碳体片的厚度也并非绝对均匀。

珠光体形成时,新相(渗碳体和铁素体)与母相(奥氏体)有着一定的晶体学位向关系,使新相和母相原子在界面上能够较好地匹配。珠光体形成时,其中的铁素体与奥氏体的位向关系为:(110)γ (112) α, [112]γ[110]α,而在亚共析钢中,先共析铁素体与奥氏体的位向关系则为:(111) γ (110)α, [110]γ‖[111]α这两种位向关系的不同,说明珠光体中的铁素体与先共析铁素体具有不同的转变特性。珠光体中的渗碳体与奥氏体的位向关系,比较复杂。

运用薄膜透射电镜分析,配合选区电子衍射分析,可以测定珠光体中铁素体与渗碳体片之间的位向关系,通过对许多试样进行测定而表明,在一个珠光体团中,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晶体 位向基本是固定的,两相间存在着一定的位向关系。这种位向关系通常有两类:

第一类(001)cem ‖(211)α,[100]cem [011]α,[010]cem[111]α ;

第二类(001)cem (521)α,[100]cem [131]α,(相差2°36');[010]cem[113]α(相差2°36')。

第一类位向关系,常常是珠光体晶核在奥氏体晶界上有先共析渗碳体产生时测出的;第二类位向关系,常常是珠光体晶核在纯奥氏体晶界上产生时测出的。


三、珠光体的层间距离

采用金相法测定片状珠光体的层间距离时,由于试样磨制时对每个珠光体团切割角度不同,在显微镜观察到的层间距离往往差异很大,只有当试样切割的平面与珠光体片层垂直时,所得到的层间距离,才接近真实的层间距离。有些研究得出,对一定成分的钢在一定温度下形成的珠光体而言,每个珠光体团内的真实层间距离不是单值,而是一个在中值附近的统计分布,即使在单个珠光体团中的层间距离,也具有这种在某中值附近统计分布的特性。因此,珠光体的层间距离更确切地应该叫作平均层间距离。平均层间距离和从磨面上所观察到的最小表面层间距离不同,前者一般约大50%左右。

珠光体层间距离的大小,主要决定于珠光体形成温度。冷却速度越大,形成温度越低(过冷度越大),层间距离越小,如图7所示。


▲图7 T12钢过冷奥氏体分解产物的层间距离与过冷度的关系


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由于形成温度降低,C的扩散速度减慢,C原子迁移较大的距离困难,需要形成层间距离较小的珠光体。但层间距离减小,则铁素体与渗碳体的相界面增大,使形成这两个相所需的表面能增高。这部分表面能由增大过冷度得到的化学自由能来提供。因之,一定的过冷度下,有一定的层间距离。随过冷度的增大层间距离减小。

碳素钢中珠光体的层间距离与过冷度的关系,可用下列经验公式表达:

   (1)

式中 S-珠光体的层间距离;

ΔT-过冷度。

如果,过冷奥氏体先在较高温度部分转变为珠光体,未转变的奥氏体随后在较低温度转变为珠光体,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珠光体有粗有细,而且先粗后细。共析钢(0.87%C,0.44%Mn,0.17%Si)高温奥氏体化后,先在700℃等温,再在674℃等温,而后水冷,其显微组织如图8 所示。可以明显看到两种层间距离不同的片状珠光体。


▲图8  T12钢过冷奥氏体在700℃和674℃等温分解的珠光体组织


同理,如果过冷奥氏体在连续冷却过程中分解时,珠光体的形成是在一个温度范围内进行的,在高温形成的珠光体比较粗,低温形成的珠光体比较细,这种粗细不均匀的珠光体,将引起机械性能不均匀,从而对钢的切削加工性能可能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可对结构钢采用在一个温度等温处理(等温正火或等温退火)的方法,来获得粗细相近的珠光体组织,以提高钢的切削性能。

奥氏体晶粒大小,对珠光体的层间距离没有明显影响。表1中所列数据表明,当奥氏体晶粒度由2级减小到8~9级时,珠光体的层间距离未出现明显变化。

▼表1 0.78%C,0.63Mn钢奥氏体晶粒度对珠光体层间距离的影响


随着珠光体层间距离减小,珠光体中渗碳体片的厚度减薄,如图9所示。


▲图9 珠光体中渗碳体片的厚度与层间距离的关系


而且,当珠光体的层间距离相同时,随着钢中碳含量降低,渗碳体片也将减薄。



信息来源:网络



来源:材子笔记
化学光学电子材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05-09
最近编辑:1年前
材子笔记
硕士 | 研发工程师 爱材料,懂生活~
获赞 200粉丝 156文章 333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