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2018年仅剩6%,是不是感觉今年没做啥大事,发现一年又到头了?
临近年终,一年一度的跳槽、裁员大会又开始悄无声息地在各大行业如期上演。
“互联网难做”、“干实体不赚钱”等等声音在今年也此起彼伏,不少打拼在北上广深一二线城市的年轻人,平时那份无处安放的焦虑和压力,也因为年底的到来和一拨拨冷空气的光顾,而变得愈发强烈。
当然,焦虑从来不是某一行的专利,做硬件工程师也不例外。
房价物价飞涨,但是薪水却迟迟不涨...
能力明明不错,却找不到合适的平台...
行业变化太快,又愁于如何寻求突破...
做硬件,还真不是那么容易。
很多人不太了解这行,以为硬件工程师不就是画板子吗?
一个优秀的硬件工程师,不仅需要从外界交流获取对自己设计的需求,然后汇总,分析成具体的硬件实现。还要跟众多的芯片和方案供应商联系,从中挑选出合适的方案。当原理图完成后,则需要组织人员进行配合评审和检查,还要和CAD工程师一起工作来完成的设计。
与此同时,要准备好BOM清单,开始采购和准备物料,联系加工厂家完成贴装工序。
除了基本理论知识过硬,熟练掌握硬件原理图设计技术、硬件PCB图设计、硬件调试之外,还要必备快速学习能力、通信协议和标准的理解、电路设计的能力、沟通和全局控制的能力,物料选型能力、采购能力等等,甚至上到工科理论经济形势,下到历史政治文化科技,都要懂一点。
可谓需要面面俱到,事无巨细,繁琐程度远超外界的想象。
而其中物料选型作为方案从设计到落地中的关键一环,更是所有硬件工程师的生存必备技能之一。
不管是基本的“熟记”选型规范;还是跳出“规范”、“参考电路”,从原理思考问题和设计出发选型;亦或是通过比对「可靠性」「可生产性」「环保」「成本」等多条件按“优选等级”来选型,无不是每一位硬件工程师从“萌新”升级到“老鸟”过程中必须面对的考验。
所以,这年头还坚持做硬件工程师的,绝对算得上是真爱了。
文章收集整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