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得高才会看得远 | 访上汽大通副总工程师兼设计执行总监黄斌
第二位接受采访的导师,是上汽大通副总工程师兼设计执行总监黄斌。去年,黄斌从用户角度分享了他对设计的理解,而今年的这次采访,我们的交流更加广泛和深入;在不断的激荡和对撞中,能分明感觉到,他对行业的那种高屋建瓴的观察,以及跳出窠臼、自成一家的求新精神。作为一位驰骋设计界多年的资深设计师,黄斌正用系列经典作品,不断验证着那句话“站得高才会看得远”。
目光所及,处处留下他对设计的思考
黄斌对跨界的实践,更多是车型的不同。至于行业间的跨界,他说他考虑的机会有限。的确,从业20多年,他一直醉心于“商务乘用车”车型的设计:麒麟概念车、别克君威、凯越、英朗、GL8、新君越、雪佛兰新赛欧、 EV30, MPV G50以及D60,一款款带有黄斌设计理念的汽车走进千家万户。
但伏案钻研,并不能妨碍抬头望天,黄斌的目光,扫过无人驾驶5G重卡的车型设计,扫过负压救护车的内舱设计,扫过包括高速轨道车辆设计在内的中国立体交通模式的发展,扫过飞机制造以及建筑设计,他正用设计师特用的思路打量着身边的世界。他说,跨界设计,让行业间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形成互补,是很好的实践。
疫情期间的不确定性
只能用更加主动地学习来化解
疫情限制了行动自由,用户体验只能线上进行,在黄斌看来,这是巨大的挑战和考验。出行工具好不好用,质量过不过关,包括空间布局和对使用场景细节的考虑,消费者出行需求能否与体验完全吻合,很难用数字化或者虚拟体验来描述。其带来的影响,一方面服务必将转型,线上数据可为未来出行提供更好服务,另一方面,新的服务也将推动设计不断推陈出新。
疫情与主动学习加速了知识更新。随着网上交流的不断深入,虚拟协作也让更多的设计组织尝到甜头,从而把线下工作搬到线上,实现效率的提升和生产力的提高。但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传统工作要么主动转型,要么被动迭代。
20年连绵不绝的CATIA情缘
谈及与CATIA结缘,需要将时钟拨回到20年前。2000年,在进行别克君威(彼时称作别克新世纪)车型开发特别是头尾灯设计的时候,CATIA的使用让黄斌认识到了这款软件的巨大力量:一些造型方面的想法和创意,可以很精准地借助CATIA实现。时至今日,在上汽无人驾驶5G重卡的设计过程中,因其体量巨大,工况创新,隐藏方向盘的设计难以用传统物理方法呈现,但CATIA中强大的人体工程学模型,把新的空间使用场景与人体模型、布置方式紧密结合,使问题迎刃而解。
及至疫情,时间就是生命。对于车企来说,负压救护车早一点生产出来,就能多挽救一条生命。尽管之前大通也生产过救护车,但严峻的疫情让让整个生产流程不得不紧凑高效起来。如何快速地把救护车内的每一寸空间都用到极致,成为重中之重。借助CATIA的动态人体模型,包括担架上车的整个过程以及车内人员的姿态安排,都可以在CATIA里面进行一一模拟,从而保证了大通V90负压救护车舱内设计和模块化设计,加速了交付流程。
全球视野看待中国设计
瞄准国人需求,跳出传统窠臼
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设计特别是汽车设计更应该从全球化的角度去考量。设计是一个全球化的产品,它可以依靠巨人的肩膀,从创新中再获创新,以全球化的视野来迭代创新。但另一方面,所有的创新都要基于国人的生活需求,否则就如纸上谈兵,脱离了实际无异于缘木求鱼。一个设计师,必须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群形成充分了解,用切身体会和洞察来激发设计灵感,而不是零敲碎打地使用那些老套的中国元素。在黄斌看来,一个好的设计,必须是全世界共情的。
但讨论中外设计师孰优孰劣,这是一个伪命题。黄斌认为,经过二三十年的积累和学习,中国的汽车设计力量,已经形成了原创产品的自信度和完美度,越来越多的中国设计师和原创作品,越来越广泛地被世界关注和认同。但对于中国设计师来讲,闭门造车并不是好的选择;大胆地走出国门,在竞争中生存,在洗礼中成长,才是改革开放和工业现代化的必然。不但如此,设计师也要回到设计的原点:人的需求,并以此为基础走向市场,接受锤炼。
十年磨剑,CATIA常青
总结20年设计经验,黄斌将其划分两个阶段。头十年消化吸收并尝试改进,后十年自主开发,联合创新,而下个十年,在黄斌看来,更应瞄准中国市场和需求进行创新设计,比如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以及中国立体完整的交通体系,都是设计师可以释放光芒的重镇。
对于CATIA,黄斌表示,CATIA是全球最聪明的系统和工具,可助力设计师应对开发新问题。如此多的汽车开发企业选择使用CATIA,足以证明它在专业上的强大实力,而CATIA Hackathon设计大赛,在这48小时的竞赛的过程里面,让设计小组充分配合,发挥CATIA协同开发平台的强大功能,最终形成高效创意产出,这是值得长期坚持下去的公益实践。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