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序号 | 材 料 | 状 态 |
1 | 工业纯铁 | 退火 |
2 | 20钢 | 退 火 |
3 | 45钢 | 退 火 |
4 | 65钢 | 退火 |
5 | T8钢 | 退 火 |
6 | T12钢 | 退 火 |
7 | T12钢 | 退火 |
8 | 亚共晶生铁 | 铸 态 |
9 | 共晶生铁 | 铸 态 |
10 | 过共晶生铁 | 铸 态 |
11 | T8 | 正火 |
12 | T8 | 等温淬火 |
13 | T8 | 等温淬火 |
14 | 20 | 淬火 |
15 | T8 | 淬火 |
16 | 45钢 | 正火 |
17 | 45#钢 | 860℃水淬 |
18 | 45钢 | 860℃水淬低温回火 |
19 | 45钢 | 860℃水淬中温回火 |
20 | 45钢 | 860℃水淬高温回火 |
21 | 45钢 | 780℃水淬 |
22 | 45钢 | 1100℃水淬 |
23 | T12 | 球化退火 |
24 | T12 | 780℃水淬低温回火 |
25 | T12 | 1100℃水淬低温回火 |
26 | 40Cr | 调质 |
27 | 65Mn | 淬火中温回火 |
28 | GCr15 | 常规淬火低温回火 |
29 | W18Cr4V | 铸态 |
30 | W18Cr4V | 退火 |
31 | W18Cr4V | 淬火 |
32 | W18Cr4V | 淬火及回火 |
33 | 1Gr18Ni9Ti | 固溶处理 |
34 | 30CrMnSi | 等温淬火 |
35 | ZGMn13 | 铸态 |
36 | 20钢 | 渗碳后退火 |
37 | 40Cr | 调质软氮化 |
38 | 45钢 | 渗硼后空冷 |
39 | 灰口铸铁 | 铸铁 |
40 | 可锻铸铁 | 退火 |
41 | 球墨铸铁 | 铸态 |
42 | 蠕墨铸铁 | 铸态 |
43 | 灰口铸铁 HT100 | 退火 |
44 | 灰口铸铁 HT150 | 铸态 |
45 | 灰口铸铁 HT200 | 正火 |
46 | 可锻铸铁 KT350-10 | 退火 |
47 | 可锻铸铁 KT550-04 | 第一阶段石墨化退火 |
48 | 球墨铸铁 QT400-15 | 退火 |
49 | 球墨铸铁 QT500-5 | 铸态 |
50 | 球墨铸铁 QT700-2 | 正火 |
51 | 高磷铸铁 | 铸态 |
52 | ZL102 | 铸态 |
53 | ZL102 | 铸态 |
54 | LY12 | 铸态 |
55 | LY12 | 时效板材 |
56 | H70 | 变形退火 |
57 | H62 | 退火 |
58 | QSn10 | 铸态 |
59 | QSn10 | 挤压棒 |
60 | 锡基轴承合金 | 铸态 |
61 | 铝基轴承合金 | 铸态 |
62 | 45钢 | 锻轧 |
63 | ZG30 | 铸态 |
64 | T13 | 过热正火 |
65 | A3钢 | 电弧焊 |
66 | 铁基粉末冶金 | 压制烧结 |
图谱说明
1、白色等轴晶为F晶粒,黑色网络为晶粒之间的边界。
2、F+P,白色晶粒为F,黑色块状为片P。
3、F+P,白色晶粒为F,黑色块状为片状P。
4、F+P,黑色基体为片状P,白色呈网络状分布的为F。
5、片状P。
6、黑白相间的层片状基体为P,晶界上的白色网络为Fe3Cll。
7、P+Fe3Cll,Fe3C染成黑色,F仍保留白色。
8、P+Ld+Fe3Cll,斑点装基体为共晶Ld,黑色枝晶为P。
9、共晶Ld是由P+Fe3Cll+Fe组成,P组织细小。
10、Fe3Cll+Ld,板条状是Fe3Cl,斑点状是Ld。
11、S。细层片状F与Fe3C的机械混合物。
12、B上+M+A残。B上是由成束的大致平行排列的条状F与分布在F条间的断续Fe3C组成的非常层状组织。
13、B下+M+A残。B下是呈扁片状的过饱和F分布在F内的短针状Fe3C的两相混合物。
14、板条M。
15、针状M+Ar。高碳M呈针状,互成一定的角度。
16、F+S。白色条块状为F。沿晶界析出;黑色块状为S。
17、中碳M。M成板条和针状混合分布。
18、回火中碳M。
19、回火T。回火T是从M分解出的F基体上分布极细粒状Fe3C的混合物组合。
20、回火S。回火S是F基体上分布细粒状Fe3C的混合物。
21、亚温淬火组合F+M。M呈黑色,F为白色。
22、过热淬火组织M。
23、球状P。是F基体上分布颗粒状Fe3C。白色为F基体,白色小颗粒为Fe3C。
24、回火M和粒状Fe3C。黑色为隐针状回火M,白色颗粒为Fe3Cll。
25、低温回火组织M+Ar,粗针状黑色回火M体及灰白色的残留Ar。
26、回火S。白色F基体上分布着细的浅黑色颗粒Fe3C。
27、回火T。白色F基体上分布极细的黑色Fe3C颗粒,它仍保持M位向。
28、回火M及细颗粒碳化物+A残。
29、Ld+T+M+Ar。共晶Ld呈鱼骨状分布。
30、S+碳化物。基体为S,S呈暗黄色,白色块状为共晶碳化物,白色细小颗粒为二次碳化物。
31、M+Ar+碳化物。白色基体为隐针状淬火M及Ar. 450X。
32、M+碳化物+A残。黑色基体为回火M+Ar,白色大块颗粒为共晶碳化物,细小颗粒为二次碳化物。
33、A。白色晶粒为A晶粒,部分晶粒呈孪晶。
34、B粒。由灰白色F和它所包围的小岛状组织所组成。
35、A+碳化物。白色基体为A,黑色网络为晶界,沿A晶析出颗粒状碳化物。
36、渗碳的平衡组织。最表层为过共析层,黑色基体为P,白色网络为Fe3Cll。
37、软氮化组织。白色表层为多相化合物,其结构一般为:Fe4N、Fe3N、CeN的混合组织。比较致密,余为回火索氏体。
38、渗B组织。表层白色为硼化物Fe2B相,呈现齿形契入基体中。
39、HT的石墨形态。黑色片状组织为石墨,因未作浸蚀,故基体未显示,呈白色。
40、KT的石墨形态。黑色団絮状组织为石墨,类似棉絮,外形较为规则。
41、QT的石墨形态。黑色的球状组织为石墨。
42、蠕墨铸铁的石墨形态。蠕墨铸铁的石墨结构处于片状石墨和球状石墨之间,其特征石墨的长与厚之比值较小,片厚短,两端都圆钝。
43、F基体灰口铁。基体F为白色,并显示黑色网络晶界,F基体为上分布着黑色的片状石墨。
44、F+P基灰铸铁。P呈黑色片状,F分布于片状石墨两侧呈白色,片状石墨为黑灰色。
45、P基灰口铁。灰黑的长片为石墨,基体为灰黑色教习的片状珠光体。
46、F基可锻铸铁。基体为F,呈白色,有明显的黑色F网络晶界。
47、P基可锻铸铁。基体P呈黑白相间的层片状。有的有小量白色F,黑色団絮状为石墨。
48、F基球墨铸铁。白色基体为F,黑色网络为F晶界,黑色球状为石墨。
49、F+P基球墨铸铁。黑色球状为石墨,白色F环绕于球状石墨周围,成为牛眼状组织。
50、P基球墨铸铁。黑白相间的层片状为P,灰黑色球状为石墨。
51、P+片状石墨+磷共晶. 层片状基体为P,由于深浸蚀而成黑色;灰黑色为片状石墨,白色棱角状为磷共晶。
52、未变质的铝硅合金。浅灰色粗大的针状硅晶体与白色∝固溶体组成共晶组织+少量的浅灰色多边形的初晶硅晶粒。
53、已变质的铝硅合金。白色枝晶状组织为初生∝固溶体,其余为灰黑色细粒状硅与白色∝固溶体组成的共晶组织。
54、白色为∝(AL)基体与深黑色的[∝(AL)+θ相)CuAl2)+S相(Al2CuMg)]三元共晶及[∝(AL)+θ相)CuAl2)]二元共晶。三元、二元共晶均呈网络分布,难于分辨。
55、硬铝的时效组织。白色∝(AL)基体上分布黑色θ相(CuAl2)及S相(Alo2CuMg)强化相质点。
56、单相黄铜组织。为锌溶于铜中的∝固溶体等轴晶粒。有的晶粒含有孪晶。
57、双相黄铜组织。白色部分为∝固溶体基体,黑色条块状是以电子化合物CuZu为基的β固溶体。
58、亮白色树枝状为锡溶于铜钟的∝固溶体。∝树干富铜,外围较黑处富锡;树枝间隙处白色中分布很细小的点为(∝+δ)共析体。δ是以电子化合物Cu31Sn8为基的固溶体。
59、∝固溶体单相组织,晶粒内有滑移带。
60、∝+β‘+η组织,白色方块为β’相,放射针状为η相,基体∝呈黑色。
61、∝+(∝Pb)+β)共+Cu2Sb)组织白色方块为β相(SnSb)硬质点。部分针状为铜锑化合物(cu2Sb),其余为(∝+(Pb)+β)共晶软基体。
62、黑白相见层状交替排列带状组织。白色晶粒为F,黑色块状为P。
63、低碳魏氏体。白色针状、块状为F,黑色为P。
64、高碳魏氏体。黑色块状为P,白色网络为Fe3C,Fe3C呈针状插入、甚至穿透P晶粒。
65、焊接组织,焊缝区为F+P。
66、铁素体+珠光体+孔隙。白色基体为铁素体,黑色粗片状为珠光体,极少量条状渗碳体,黑色颗粒为孔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