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工程师或技术员都做过SMT程序,一些有规模的公司更是有专门的人员制作程序。想必大家都知道在做程序的时候有哪些注意事项以及困难的地方。根据技术背景的不同,对困难的意识程度也是不同的。
有的人认为做程序很简单,就是提前进行必要数据的整理,在软件中进行简单的几步操作,随后产生程序就可以上机生产了。整个过程也就那么十几分钟,“效率”之快非常惊人,自己也没意识到什么困难的地方。
这是一种现象,现今SMT行业就有这样的工厂在进行程序作业。这样的程序制作出来肯定是有问题的,只不过对问题进行对策解决的人不是程序人员而已。所以才会认为自己做的程序没有什么异常。
我个人的观点:做程序的人员不能只做程序,那样的话与机械工具无异。程序不是简单的在软件中跑出来的数据,而是能够被后端工艺流程和设备所接受的一种指令。一旦指令错误,将全军覆没,至于后果,可以随意想象……..
言归正传,说说一般程序数据的流程:
数据提供 --à数据确认-à数据整理--à制作编辑--à输出程序--à上机生产。
当从客户或研发得到数据后,程序人员要进行确认,是否是编程所需的数据,是否齐全,然后再进行整理,使用专业软件进行编辑,做好程序后传送到线体机台,最后试生产确认。当试生产的时候,因程序原因占用设备调整的时间多少就是程序员做程序的质量。
我们发现业界普遍存在一种情况:程序做好后,在线调试的时间非常长,起码要一个小时,甚至几个小时或半天也有可能。调查发现,原因都在PD编辑、角度调整等方面。经常有技术员或工程师在线跟踪生产,当机器Run不起来error的时候,我们会看到或多或少的很明显影像处理问题,排除相机赃污等硬件因素,我们确定原因在于PD,PD中某些参数写的不全或者不适当。当进行了适当的对策后终于产出了贴装完成的基板,此时人员在进行核对的时候又发现好多元件方向出错,极性反了。工程人员又要在软件或机器上进行再次编辑程序,再次传送,重新生产,再进行确认。这个过程又会重复之前的很多工作,甚至几个循环才能解决问题。
最后问题解决了,批量生产了,我们却发现我们是没有效率的。程序做好后在线调整了好几个小时,这个时间的损失是无法挽回的。久而久之这种情况会影响到部门及个人的绩效,为了避免这情况出现,我们必须思考如何保证程序做好后传送到机器可以顺利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