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图三维,于3月12日宣布停止服务。
在“自主可控”这条道路上,曾有太多前辈无声的倒下。
这次,我们最后能走通吗?
持续了三年多的疫情终于结束,在春暖花开的3月,中国的工业软件行业却收到了一条充满寒意的消息:
云图三维,倒下了。
云图三维
虽然想说“很遗憾以这种方式认识你”,但其实这家公司,小喵去年也是曾听说过的。
就在不到一年前,36氪还曾发文介绍过这家明星创业公司。
它还接入了腾讯文档,可以将云端的CAD模型嵌入到腾讯云文档中,实现在线的实时协作交流。这种从文档到模型都完全放在云端的体验,对于远程办公时代来说,技术上可以说是一种飞跃。
但……很可惜,这一切都停止在了今年的3月。
云图三维在2023年3月12日22时停止账号注册、会员充值等功能。并将于一个月后,4月12日0时停止所有运营。
在沉默中死亡
其实我们都知道,从2020年前后开始的这一波自主工业软件热潮,大量热钱涌入,催生出大量创业公司。那么几年过后 一定会有一些公司走不下去的。只有经历过繁荣、过热、在市场厮杀中存活下来的公司,才能逐步成长为巨头。但,工业软件国产化替代这件事毕竟和过去几年看到的其他投资热点不同,它并不是一个完全由新技术推动的增量行业。入局这个行业的玩家,也都抱有一点对国家和对行业的情怀,想要解决我们面临的“卡脖子”问题。
可惜商业世界是残酷的。情怀也不能拿来当饭吃。在云图三维的声明中,停止运营的原因是资 金 短 缺。2022年初上海疫情期间,资本市场温度急剧变化,原定要到的融资受阻没有到位。最后只能选择关停。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博士生,没有更多内幕消息。只能从声明的字里行间,还有文末的签名里,看出创始人的那份不舍和无奈。
按照他们的声明,这家公司曾有过自主可控的底层图形引擎技术,也在上海建立了技术团队,有一些顶级图形学人才和架构师的加盟。但技术并不能直接和市场画等号,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已经存在巨头公司的行业里。
或许,他们已经有过足够大的声量。毕竟腾讯会议、腾讯文档这样量级的合作伙伴不是每家工业软件公司都能找得到;36氪这样的媒体报道也已经非常难得。但实际上,翻看他们发过的这几篇文章,即使是像36氪这种用户体量,最终也只获得了不到4000个阅读。腾讯SAAS那篇云图三维接入腾讯文档的推送,阅读量更是只有232.
在这么少的阅读量下,我无法想象具体有多少人真正体验过云图三维的这个三维模型嵌入云文档的服务,但应该不会很多。
实际上,以中国制造业的规模之大,三维CAD软件的用户群还远大于CAE仿真软件,如果他们真的有效触达了有这类需求痛点的用户,不应该只有这样一点声量。
就连最后的停服公告,截至小喵写文章的这一刻,也只有3654个阅读。(虽然我写的推送平时阅读量只有这个数字的十分之一,)但这个数量级……与大家广泛关注的芯片、半导体这些行业新闻相比,也实在是安静得有些可怜。
自主可控,前景几何?
小喵过去相信,未来也将一直坚定的相信,就像中国过去曾在高铁、卫星、盾构机、飞机、汽车等许多领域实现了技术的突破和赶超一样,未来我们也一定会继续突破发达国家在操作系统、芯片和工业软件等领域对我们的技术封锁和卡脖子问题。
但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有很多失败和挫折。会有人倒下,会有一些公司爆出丑闻,会有一些浑水摸鱼者打着情怀的口号骗钱骗补。类似的事情我们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在芯片领域都见过,何况是投资规模明显小于芯片的工业软件领域呢。
但在那些先驱倒下后,一定还会有真正能满足用户需求的公司和产品接过他们递来的薪火继续前进。前有骗补的新能源汽车公司倒下,后有比亚迪、理想、小鹏等车企站起来。失败者当然并不全是投机者,但市场竞争就是这样,只有经历淘汰才能有强者诞生。
工业软件领域的自主可控,仍然是我们国家需要坚持走下去的道路。对于国家来说,这个逻辑是没错的。
对于想要投身自主工业软件领域的个人来说,其实也不需要太过担心。一鲸落而万物生,公司可以在竞争中失败,但整个行业从长期来看还是会持续增长的。中国未来一定还需要更多在工业软件领域的高技能人才。
就像云图三维创始人在那封信里写的,云图一家的结束不代表什么,希望友商继续为国产工业软件的成长而战。
最后,虽然开篇已经放了链接,还是在文末附上云图三维的这封信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