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gazine of Concrete Research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680/jmacr.19.00217
【编者按】近年来国内板柱结构连续倒塌事故不断被报道,引发了工程界对板柱结构体系工程可靠性和设计方法的担忧。从2015年起,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和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合作在该领域开展了系列的合作研究,涉及约束节点冲剪全过程的受力机理试验[1]、精细数值模拟方法[2]和冲剪后抗力计算理论,以及子结构的静动力连续倒塌机理试验[3-5]、精细和简化数值模拟方法[6]和动力效应规律,后继还将不断深化各方向的研究并陆续报道。
[1] Post-punching mechanisms of slab-column joints under upward and downward punching actions, Magazine of Concrete Research, 2019, DOI: 10.1680/jmacr.19.00217
[2] Simulation of punching and post-punching shear behaviours of RC slab–column connections, Magazine of Concrete Research, 2020, DOI: 10.1680/jmacr.19.00465 (参见:新论文:钢筋混凝土板柱节点冲切及冲切破坏后行为的数值模拟)
[3] Load transfer and collapse resistance of RC flat plates under interior column removal scenario,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ASCE, 2018, 144(7): 04018087.(参见:新论文:中柱失效后板柱结构连续倒塌传力机理研究)
[4]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progressive collapse behaviour of RC flat plate substructures subjected to corner column removal scenarios,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19, 180: 728-741. (参见:新论文:角柱失效后平板结构连续倒塌行为实验研究)
[5]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progressive collapse behaviour of RC flat plate substructures subjected to edge-column and edge-interior-column removal scenarios,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20, 209: 110299. (参见:新论文:边柱以及边中柱失效后平板结构连续倒塌行为试验研究)
[6] Comparative and parametric studies on behaviour of RC flat plates subjected to interior column loss,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ASCE, 2020, (accepted)
研究背景
Law
板柱节点在冲剪破坏后,穿过冲剪破坏界面的钢筋受周边板的面内约束,可以通过受拉以悬挂机制的形式提供传力路径。传统板柱结构常规受力和抗震性能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小变形下的节点冲剪承载力,而连续倒塌是结构系统在大变形下的力学行为,节点冲剪后的受力对结构系统连续倒塌行为仍有显著影响,因此认识板柱节点冲剪破坏后的受力机理和承载力发展是分析整体板柱结构系统连续倒塌的基础。现有研究对面内约束节点在大变形冲剪破坏后受力机理认识不足,相关计算理论缺乏。
板柱结构节点在倒塌过程中存在两种破坏模式(如图1所示):1) 向上冲剪破坏(Upward Punching Shear, UPS),呈倒锥形的破坏形态,一般由楼面超载引起的直接或间接的内力重分布造成的倒塌破坏;2) 向下冲剪破坏(Downward Punching Shear, DPS),呈锥形的破坏形态,由对板向上的作用力导致,可能由爆炸或飓风等因素引起。此外,由于连续倒塌触发原因和倒塌过程的复杂性,在内力重分布的作用下,相邻的板柱节点可能出现UPS和DPS两种破坏模式。以往板柱节点的研究还主要针对常规受力或抗震受力下的UPS破坏模式,如果需要研究板柱结构系统的连续倒塌,则需要对DPS也进行充分的研究。
图 1. 连续倒塌中板柱结构节点破坏模式
试件设计
Law
为了分析大变形下两种冲剪后板柱结构的抗连续倒塌性能,本文制作了4个考虑边界面内约束的节点试件(1/3缩尺),如图2和3所示。楼板范围选择中柱破坏后楼板受弯时的反弯点处。由于加载中采用千斤顶通过位移控制对柱头施加向下的力,为模拟该处在小变形受弯时仅提供面内轴向约束而转动约束被释放,UPS试件的板顶钢筋在支座处弯折进入板底,在加载时上部素混凝土受拉开裂,释放转动约束(图3d)。UPS和DPS试件各1组,每组试件中分别包含一个无暗梁的试件和一个有暗梁的试件,两组试件中的有暗梁试件分别记为UPS-S1和DPS-S1。分析了板柱节点在不同冲剪方向以及加强措施下的破坏和失效机理,为连续倒塌的研究和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a) 平面图 (mm) (b) 试验装置
图 2. 原型结构及试验装
(a) 负弯矩钢筋 (FR) (b) 整体性钢筋 (IR)
(c) DPS-1 (d) UPS-1
(e) UPS-S1 & DPS-S1 (f) 暗梁箍筋布置
图3. 试件配筋图
试验结果
Law
试件承载力-位移曲线及破坏模式如图4-6所示。不同冲剪破坏方向下无暗梁板柱节点受力性能有较大区别:1)由于负弯矩筋布置更加密集,UPS-1的抗冲剪承载力较DPS-1高16%;2)悬挂机制阶段,UPS-1整体性刚筋先断裂,数量较多的负弯矩筋能够在后期发挥较大承载力并导致悬挂机制的峰值位移加大,而DPS试件钢筋断裂次序相反;3)纵筋首次断裂后,UPS试件负弯矩筋从混凝土中拔出,而DPS试件整体性刚筋端部可靠约束仅部分从混凝土中拔出,负弯矩筋将楼板核心混凝土部分剪碎,两试件表现出不同的破坏机理,如图5所示。
对于有暗梁试件,由于暗梁中箍筋的约束作用,UPS-S1和DPS-S1的悬挂机制受力几乎相同,如图6所示。此外, 暗梁能够同时提高试件受弯机制和悬挂机制的承载力峰值,且可提高悬挂机制下的变形能力,与UPS-1、DPS-1相比, UPS-S1和DPS-S1的抗冲切承载力分别增大了97%和72%,而相应的位移也增大了37%。
(a) DPS-1 & UPS-1 (b) DPS-S1 & UPS-S1
图4. 试件荷载位移曲线
(a) UPS-1 (b) DPS-1
图5. 不同冲剪方向试件破坏模式对比
(a) UPS-1 (b) UPS-S1
(c) UPS-1 (d) UPS-S1
图6. 有无暗梁试件破坏模式对比
有限元模拟
Law
基于LS-DYNA有限元软件,进行3D实体建模,与试件结果吻合良好(如图7)。具体建模方法见另一篇推送:新论文:钢筋混凝土板柱节点冲切及冲切破坏后行为的数值模拟。
(a) DPS-1 & UPS-1 (b) DPS-S1 & UPS-S1
图7. 试验与数值模拟荷载位移曲线比较
基于数值分析结果,图8给出了四个试件在冲切区内的混凝土以及六根穿柱钢筋对整体承载力的贡献。在冲切破坏发生之前,混凝土和钢筋这两种材料在冲切区域内协同工作。从图8所示的曲线可以看出,在所有试件中,冲切区内的混凝土贡献了约一半的承载力,而在所有试件中6根穿柱钢筋对总承载力的贡献均小于10%。在冲切破坏发生后,冲切区内的混凝土对承载能力几乎没有贡献,只起到对钢筋的锚固作用。在UPS-1和DPS-1的无暗梁试件中,冲切破坏后,穿柱纵筋的贡献占比达到99%之多。然而,对于UPS-S1和DPS-S1(图8(c)和(d)),由于箍筋提供的约束作用形式改善了结构的整体性,所以暗梁内的所有板内钢筋都对整体承载能力产生贡献。因此,6根穿柱钢筋的贡献降低到总承载的50%左右。
(a) UPS-1 (b) DPS-1
(c) UPS-S1 (d) DPS-S1
图8. 板内钢筋和混凝土对承载力的贡献占比
主要结论
Law
(1) 板柱结构发生冲剪破坏后,承载力和变形由穿柱纵筋决定,穿柱纵筋的断裂会导致承载力的突降,当穿柱纵筋全部断裂时,承载力基本丧失;
(2) 对于无暗梁试件,由于UPS-1和DPS-1试件冲剪方向不同,导致DPS与UPS钢筋断裂次序相反,两试件表现出不同的破坏机理;
(3) 暗梁使得穿柱纵筋受力和变形协调,导致不同冲剪方向下的悬挂机制受力无明显区别(UPS-S1和DPS-S1)。暗梁能够同时提高试件受弯机制和悬挂机制的承载力峰值,且可提高悬挂机制下的变形能力;
(4) 基于数值结果分析,在无暗梁试件中,板内穿柱钢筋对试件冲切破坏后的承载力贡献超过99%。对于有暗梁梁试件,柱带内筋箍筋的约束有助于提高板的整体性和延性,改变板柱节点的破坏模式。由于更多钢筋参与受力,穿柱钢筋对总承载力的贡献降低到50%。
END
相关研究
相关文章,在仿真秀官网搜索
新论文:基于BIM与虚拟现实的建筑震后火灾救援场景模拟
新论文:社区地震安全韧性评估系统及社区应用示范
这栋楼是什么结构的,元芳,你怎么看?——大人,时代变了!|新论文:使用机器学习方法预测城市建筑结构类型
新论文:次边缘柱失效后钢筋混凝土平面框架连续倒塌承载力的试验分析和计算评估
新论文:基于集群计算的大跨斜拉桥精细有限元模型更新
新论文:钢筋混凝土板柱节点冲切及冲切破坏后行为的数值模拟
新论文:边柱以及边中柱失效后平板结构连续倒塌行为试验研究
新论文:武汉火神山医院病房有害气体的高空排放设计和分析
新论文:主余震作用下区域建筑震害预测方法
新论文:城市抗震弹塑性分析的开源框架
新论文:考虑劳动力资源约束的城市尺度建筑抗震韧性模拟和震后维修规划
新论文:基于无人机与深度学习的建筑震害评估方法
新论文:抗震&防连续倒塌:一种新型构造措施
新论文:混凝土梁柱子结构连续倒塌动力效应的试验研究
层间位移角判别准则不适用于剪力墙,怎么办?|新论文:基于曲率的剪力墙损伤评估方法
新论文:结合BIM和FEMA P-58的建筑地震损失预测方法
新论文:地震-连续倒塌综合防御组合框架结构体系研究
新论文:扔砖头、跳盒子,这也是做科学试验哦!| 地震次生坠物情境中的人员疏散模拟
新论文:改变框架-核心筒结构剪力调整策略对其抗震性能影响的研究
综述:城市抗震弹塑性分析及其工程应用
新论文:适用于多LOD BIM的建筑地震损失评估
新论文:新型地震和连续倒塌综合防御韧性PC框架承载力计算方法
新论文:角柱失效后平板结构连续倒塌行为实验研究
新论文:城市建筑群多LOD震害模拟及北京CBD算例
美国NSF SimCenter+清华城市弹塑性分析=旧金山184万建筑地震模拟
新论文:受折纸启发的可更换承载-耗能双功能耗能器
新综述论文:21世纪建筑结构连续倒塌和鲁棒性的研究和实践
新论文:中柱失效后板柱结构连续倒塌传力机理研究
新论文:一根钢筋混凝土梁,承载力你能算对么?| 梁的压拱效应计算方法
新论文:无人机+机器学习+城市弹塑性分析=震后近实时损失预测
新论文:这个混凝土框架能抗震,能防连续倒塌,还功能可恢复,您不进来看看么?
新论文:一个好汉三个帮|带端部阻尼器伸臂桁架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新论文:BIM+新一代性能化设计=喷淋系统破坏后的地震次生火灾模拟
新论文:村镇建筑群火灾蔓延模拟与案例
新论文:建设地震韧性城市所面临的挑战
新论文:烈焰焚城 | 地震次生火灾的精细化和高真实感模拟
新论文:城市韧性——基于“三度空间下系统的系统”的思考
新论文:防屈曲支撑伸臂桁架?几个“狗骨头”可少不了!
新论文:城市抗震弹塑性分析中如何确定高层建筑的损伤程度?
新论文:考虑楼板影响的钢筋混凝土框架边柱连续倒塌试验
新论文:提高地震荷载分项系数,抗震安全性提高了多少?
新论文:采用减振子结构来控制超高层建筑的地震楼面加速度
新论文:500m级超高层建筑简化模型及其在结构体系对比中的应用
606m 超高层建筑OpenSees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