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崔京浩老师
我和崔老师认识于1999年,当时我还是一名本科生。那年秋天在昆明召开国际结构工程学术会议,江见鲸老师派我去参会并做学术报告。我去了以后在崔老师等的领导下,还帮着做了一些会议的服务工作。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一切只是觉得新鲜、有趣。并牢记着老师的吩咐,认认真真做好会议服务工作。由此开始了后面和崔老师20多年的交集。
1999年国际结构工程会议,崔京浩(前排右二), 陆新征(后排右四)
在我毕业留校后,受《工程力学》编辑部委托,协助建设《工程力学》期刊的网上采编系统。因此经常去《工程力学》编辑部,也就经常能见到崔老师。再往后,我开始在《工程力学》做一些编辑工作,此后一张写字台,一老一少对面而坐办公,一晃十几年了。崔老师50年代进入清华,是半个多世纪清华历史的亲身见证者,文笔和记忆力又好,工作之余和他聊聊天是非常有趣的经历。
崔老师是山东人,高中时就是学霸,1955年以山东省第二名的成绩考上了清华。本科学习期间就对当时苏联的力学研究非常入迷。从学生时代起,崔老师一生都对力学感情深厚,崔老师聊天常说的一句话就是“XX老师力学好!”。直到2017年,还亲自动手写作《力学筑梦中国》的全文初稿。一个83岁的老人,拿着一沓沓自己平时剪贴的卡片,坐在电脑前写完一篇6万余字论文。能有这样的积累,足以说明他一生对力学的热爱,而这篇论文背后的深意,更是让我感动不已。进入60年代,崔老师以优异的学业完成研究生学习,并留校任教。但是很不幸,很快就赶上了动荡年代,清华的一批老师去了江西鲤鱼洲劳动。崔老师当时担任劳动小组长,组里有一些年纪大的老先生。崔老师想方设法让他们多搞思想学习,减少体力劳动。农村的旱厕有些老先生使用不便,崔老师就自己制作了一个木架子让老先生可以坐着上厕所。很多年后,在北京,崔老师去一位老先生家里拜访,这位老先生打开柜子拿出了这个上厕所的木架子。崔老师大吃一惊,说这个脏乎乎的东西您收在家里做什么?老先生指着这个木架子说,如果没有崔老师当年的照顾,他可能就活不到后来回京的那一天。后来因为在鲤鱼洲期间得了血吸虫病,崔老师终于可以回京治疗。动荡年代结束,学校也慢慢上了正轨。80年代,系里安排崔老师担任副系主任。崔老师说他当时抓了两个事情,一个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让系里老师积极写基金申请书;一个是教材建设,组织了一批老师写了一批教材。那可是80年代啊!进入90年代,崔老师和江见鲸老师一起,发现随着中国城市燃气的普及,燃气爆炸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安全威胁,因而他们共同指导研究生,开创性地开展了相关研究。在当年那个研究生用电脑还要排队轮流上机的时代,就开发了专门的分析程序,来评价燃气爆炸灾害的大小,并”对房屋因受燃气爆炸荷载作用,出现局部破坏可能造成的连续倒塌,进行了一些量化的分析,提出一些防止连续倒塌的措施和要求”。因此,我和崔老师聊我连续倒塌方面的研究,崔老师对很多连续倒塌问题都非常清楚,还能给我一些很好的建议。与此同时,崔老师还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到《工程力学》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的组织和建设。上世纪80年代,在力学学会决定把《工程力学》交给清华大学土木系承办的时候,基本一切从零开始。在龙驭球老师等专家的领导和支持下,崔老师和编辑部的各位老师一起,一路筚路蓝缕,一点一点把《工程力学》建设到今天。直到崔老师过世前几天,还在指导《工程力学》的一些业务工作。我到《工程力学》编辑部工作后,和崔老师的共事是非常愉快的。崔老师总是说:“我年纪大了,新信息、新潮流跟不上了,你们年轻人放手去干,我帮你们做好保障”。十几年的大事小事,从昨天到今天历历在目。从96年进清华至今,崔老师等师长们给了我太多无私的帮助,语言已无法表述。
图片来自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暨建设管理系微 信 公 众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