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基于模态及传递路径分析的整车轰鸣问题改善

1年前浏览492
模态及传递路径分析是车辆NVH特性研究的重要方法,振动噪声传递过程中的薄弱部位需结合传递路径及模态分析确定,薄弱部位零部件的振动噪声传递特性可通过模态分析得到。基于上述分析采取加强薄弱部位支撑等强化手段,改善薄弱部位的固有属性,避免共振,即可达到减小振动、降低噪声,提高整车乘坐舒适性的目的。整车轰鸣问题改善就是此类研究范畴,本文以改善某4缸乘用车整车轰鸣问题为目标阐述试验分析及解决过程。
一、问题描述
在某4 缸机乘用车项目开发阶段,主观评价发现该车在3 挡全负荷加速过程中,发动机转速在3 600r/min左右车内存在严重轰鸣。在车内4 名乘员右耳位置布置4 个麦克风,进行3 挡全负荷加速噪声测试,通过客观测试分析发现车内驾驶员右耳位置声压级在3 600r/min出现明显峰
值,并且发动机二阶曲线在3 600r/min 也存在峰值,总级与二阶噪声相差1dB(A)左右,如图1所示。
通过分析车内噪声的三维图谱可知,车内在120Hz 处存在明显共振带,该共振带是引起3 600r/min 加速轰鸣的主要原因,且只与发动机转速线性相关,如图2所示。
二、原因分析
由于引起3 600r/min加速轰鸣的主要原因与发动机转速线性相关,因此分析该车发动机振动噪声的传递途径:发动机的振动经其支撑传给副车架,由副车架传给车身纵梁,再由车身纵梁向上经车身顶棚传到车厢内部,向下经车身底板传到车厢内部,如图3所示。
为进一步确定引起轰鸣的原因,分离悬置系统、传动轴、底盘悬架系统等各部分进行模态测试;车身各接附点及底盘件声振传函(NTF)和原点动刚度(IPI)测试;进排气系统屏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前副车架Z向到车内的声振传函(NTF)在120Hz左右存在峰值,且幅值在63dB左右(一般车型NTF 在60dB 以下);原点动刚度(IPI)曲线在120Hz 左右出现明显峰值,如图4、图5所示。
进而,对副车架在约束状态下进行模态测试,如图6、图7所示。
测试结果显示:原车副车架在120Hz 左右存在Z 向一阶弯曲模态,与加速轰鸣问题频率一致。综上所述,由此确定加速轰鸣问题点在前副车架。
三、试验验证
1.CAE仿真验证
首先结合CAE仿真计算,给出副车架加强方案:对其内部U型板及一字板进行加强,如图8 所示。并对加强后的副车架进行模态测试,其Z 向一阶弯曲模态频率提高到140Hz 以上,如图9所示,避开了车内二阶轰鸣噪声频率。
2.路试对比结果
对安装加强副车架的样车进行3挡全油门加速工况测试,监控车内驾驶员右耳噪声及副车架中部振动,并与原车副车架状态相对比。通过路试对比可知,加强后的副车架状态,加速工况3 600r/min左右车内轰鸣噪声降低,总级与二阶噪声相差2~3dB(A),加速线性较好,无明显轰鸣噪声,且副车架振动与车内噪声降低基本一致,如图10、图11所示。
3.声振传函(NTF)和原点动刚度(IPI)对比结果
加强后的前副车架Z向的车内的声振传函(NTF)在120Hz左右幅值降低到60dB以下,如图12所示;原点动
刚度(IPI)曲线峰值频率提高到140Hz 左右,对加速工况4 000r/min以内二阶轰鸣噪声无共振可能,如图13所示。
四、结论
本文针对某乘用车加速过程中存在的轰鸣问题,通过测试和模态与传函分析得出前副车架结构薄弱,结合CAE 加强方案,进行路试验证,达到了减振降噪效果,得出如下结论:
1.通过路试对比可知,加强后的副车架状态,加速工况3 600r/min 左右车内轰鸣噪声降低,总级与二阶噪声相差2~3dB(A)加速线性较好,无明显轰鸣噪声。
2. 副车架等底盘样件安装约束状态模态频率达到140Hz 以上,比原副车架至少提高20Hz,避开共振频率,有效避免了加速二阶轰鸣问题。
来源:期刊——汽车维修 作者:张文源1 刘佳2 刘丽华3(作者单位:1.中国一汽解放有限公司;2.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3.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汽车维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用于学习!对文中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若您认为文中来源标注与事实不符,若有涉及版权等请告知,将及时修订删除,谢谢大家的关注!
来源:汽车NVH云讲堂
振动汽车传动NVH试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04-14
最近编辑:1年前
吕老师
硕士 28年汽车行业从业经验,深耕悬置...
获赞 284粉丝 677文章 1377课程 16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