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悬置系统二级隔振分析
摘要:新能源汽车主要采用电机驱动,相对传统汽车而言,高阶激励更加突出。本文通过在传统悬置系统件的基础上,增加二级橡胶隔振,并分析其对高频振动隔振的影响,解决由高频振动导致的啸叫问题。悬置系统是动力总成振动传递路径过程中最重要的减振件之一,直接影响动力总成振动传递及车内的舒适性。新能源电机啸叫问题突出,悬置件可以通过增加二级隔振衬套,解决高频啸叫问题。如图1 所示,传统的发动机振动激励主要集中在1000Hz 以内,阶次主要为2/4/6/8 阶(如图1 所示);相对于传统的发动机,新能源电机激励主要集中在1000Hz 以上,阶次主要是8 阶以上的高阶(如图2 所示)。由于人耳对1000-4000Hz 频段的声音非常敏感,因此各新能源车型很容易出现高频啸叫问题。针对电机高频啸叫,当前各大汽车厂一方面通过齿轮工艺、齿轮修型、轴系分布、壳体模态优化等措施降低电机激励源高频振动,从源头上优化啸叫问题。另外一方面,从传递路径上隔离高频啸叫,即通过激励源或车内包覆来隔离啸叫的空气传递路径;通过优化悬置衬套结构等措施,来隔离啸叫的结构传递。本文通过在悬置基础上,在主动侧增加二级隔振衬套来进一步隔离高频振动的结构传递。在悬置与电机连接点上,增加橡胶衬套,形成二级隔振。即一级为悬置原有的橡胶件,二级为悬置与电机总成连接点的衬套,形成二级隔振,如图3 所示。本文为分析二级隔振趋势,以图3 所示意的后悬置做二级隔振进行分析与验证。我们可以把后悬置支架看作M1 的质量体,后悬置大衬套(一级)看成K1 的弹簧,后悬置小衬套(二级)看成K2 的弹簧,电机总成看成M2 的质量体,其余两个悬置合成为K3 的弹簧,在主方向上简化二级隔振模型,如图4 所示。根据简化,通过二自由度模型可以分析其传递特性曲线。图5 为某电机二级隔振与单机隔振传递特性对比情况,根据图5 所示,可以确认以下几个特征:①在同一方向,二级隔振有两个共振点,单级隔振仅一个共振点。②单级隔振在激励频率与共振频率比1.4 倍时起到隔振作用。二级隔振在1.4 倍时起隔振作用,随后经历第二次共振,振动放大,然后再次起到隔振作用。③二级隔振在高频区域隔振效果明显,但在两个固有频率区间,由于存在共振区域,相对一级隔振振动放大。一般情况下,这两个模态处于中低频区域,正好处于传统发动机激励频率区域,因此针对传统发动机配置,不建议在悬置主动侧采用二级隔振措施。基于上述二级隔振模型,对二级隔振上的大小衬套及支架进行趋势分析与验证,具体情况如下:①大衬套对高低频的影响。根据分析确认,当大衬套刚度降低,其高低频影响较大。因此,大衬套的刚度调整其实对整体NVH 性能影响最大。如图6 所示,大衬套刚度对高低频二级频率都有很大影响。在某电动车上,对二级隔振系统中的大衬套进行刚度调整进行单一因素验证。如图7,红色线为车内噪声原始测试数据,绿色线为后悬置大衬套刚度降低20%后的测试数据,根据测试数据,降低大衬套刚度,对12 和18 阶的噪声有较为明显的改善。②二级小衬套对高低频的影响。分析如图8 所示,二级小衬套一般尺寸较小,其刚度较大,对低频模态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但对二级的模态影响很大,即对高频影响很大。在某电动车上,对后悬置增加二级隔振衬套,其对高频效果明显,红色为原始状态,绿色为增加二级隔振状态件,如图9 所示,车内啸叫高频段降低非常明显。同样的,在此基础上对二级隔振衬套刚度继续进行单一因素验证。如图10 所示,二级隔振衬套降低,对红色框内的高频啸叫改善明显。③二级隔振支架对高低频的影响。分析如图11 所示,悬置支架重量相对动总重量可以忽略不计,故对低频影响微乎其微;但对于二级模态而言,主要受支架重量和小衬套刚度影响。因此悬置大小衬套之间的支架重量对二级模态影响显著。在某电动车上,对后悬置支架重量进行单一因素验证,分析如图12 所示,红色为原始状态非二级隔振件,绿色、蓝色、紫色线为支架重量逐级增加的二级隔振测试结果。根据测试结果,有二级隔振相对单级隔振,高频优化明显,中间频率段振动反而增加,与前述结论对应。不同的支架重量测试结果显示,当支架重量越重,二级模态越低,其对高频振动改善效果越明显。从上述分析,二级隔振系统对高频振动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但二级隔振本身,也有很多细节如大小衬套刚度、支架重量等参数还是需要进行不断调试优化。当然,悬置本体的二级隔振,受其重量的局限性,其模态不太可能做到很低。副车架衬套其实也可以看作悬置系统的二级隔振,由于副车架本身重量较大,因此其模态可以做到80Hz 左右,理论上对高频隔振效果更好。作者单位:(上汽商用车技术中心,上海200438)免责申明:本公 众 号所载文章为本公 众 号原创或根据网络搜索编辑整理,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转载众多,无法找到真正来源,如标错来源,或对于文中所使用的图片,资料,下载链接中所包含的软件,资料等,如有侵权,请跟我们联系协商或删除,谢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04-15
最近编辑:1年前
作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