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贡献知识的人?!贡献知识没有额外奖励就罢了,怎么可能去罚他?太可笑了!别笑,我敢打赌,你们单位的赏罚规则就是这样的!当然,这么奇葩的规则不可能是明文规定的,而是潜规则。在我们多数单位内,个人基本工资是确定的,年终奖是浮动的,是根据今年完成项目的情况来定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收入多少是与项目挂钩的。当你把你的知识贡献出来,别人学会了,你的项目就可能被他抢走了,你的项目奖不就也没了么?这不就相当于惩罚了你么。
所以,在很多单位,对贡献知识的行为是负激励,谁贡献知识就惩罚谁,这是激励机制的缺陷决定的。这个缺陷就在与:激励只对项目(或成果)激励,不对知识贡献做激励(或补偿激励)。这个缺陷不是我一个人意识到的,在我做知识工程这么多年的,很多企业的领导都意识到了,但一直没有找到好的解决办法。所以,我们做了很多年知识工程,开发了很高级的知识管理软件,但却收不上来真正有用的知识,一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无助。
你肯定又笑了,不就是激励嘛,给贡献知识的人发钱还不会吗?
不怕你笑话,还真不会。很多企业的确这么做过,规定“贡献一条知识发300元”,结果,昨天还没人贡献知识,一夜之间上来一万条知识。还没来得及高兴呢,就发现这些知识中的绝大多数比喻为垃圾也不过分,因为多数都是从某些资料中粘贴出来的滥竽充数的东西。领导当然不会当冤大头,要求组织专家组来评审认定这些知识的价值,有价值的才兑现。咱先不说这个“有价值”的评判好不好做和能不能做,就单单这一万条知识的数量就把这件事拖进了泥潭。最后这条“300元”规定不了了之。
你也许又说,既然专家组没法短时间做那么多裁量,那为什么不用大众“点赞”方式来评价这些知识呢?确实有单位这么做,很多互联网软件也这样做。但这种情况下,你会很认真地点赞么?你会不会觉得,这些人该不会都想用知识骗钱吧?犯得着这么认真地去读这些知识作评价么?你的哥们儿来请你帮他点点赞,你会不会送个人情呢?反正你又不会损失什么。这种“廉价点赞”评价出来的知识怎么会有真正价值?你们都不会这么认真对待你的点赞,你的单位领导会认真么?
发现了没,其实不是单位不愿意激励知识贡献,而是没有公平的激励机制,往准确了说,实际上是没有办法多快好省地评判知识的价值。
以上两种做法其实是知识评价的两个极端:“专家组”方式是“负责任的中心化方式”;“廉价点赞”方式是“不负责任的去中心化方式”。“负责任”是好事,但“中心化”成了此事的瓶颈;“去中心化”可以消除瓶颈,但“不负责任”还有什么意义呢?
千伯知识云就是以解决本难题为核心而推出的基于云计算的隐性知识挖掘平台。我们提出一种博采众长的知识评价方案——知识IPO,是一种“负责任的去中心化方式”。该方法利用“有偿点赞”的方式来评价知识,其原理是:
1) 把知识当股票,用“知识币”通过“点赞”来对你认为的好知识进行投资;
2) 投对了知识,你将赚钱,投错了,你将赔钱。所以你需要对知识进行认真甄别;
3) 被投资比较多的知识就是好知识,贡献此知识的人能获得相应的知识币;
4) 增值自己手中的知识币是每个人的责任,跟你在单位作项目一样重要。
之所以说该方法是一个“负责任的去中心化”方法,是因为“知识币”是有实物价值的,任何投资行为都影响自己真实盈亏。所以,甄别知识的价值,是你投资行动之前需要认真对待的事情。“知识币”的实物价值由你单位的激励机制来保障,所以,这套方法需要变革你单位的激励机制,让知识贡献价值与到你单位的物质激励和职务职称评定挂钩。
知识IPO实际上是融合了“投融资思维”和“去中心化的互联网思维”而打造的一种知识评价方法。我们并没有从技术维度来甄别知识的价值(我也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是利用“货币”这样一个最直接的价值载体来完成这一使命。
总结来说,各单位其实都很愿意奖励知识贡献的员工,但在没有找到有效的评价知识价值的方法之前,单位很难出台公平合理的知识贡献激励机制。缺少激励机制,不只是不激励的问题,还会是负激励,会损害知识贡献的积极性,这就是你们单位的员工不愿意贡献知识的原因。
千伯知识云中的“知识IPO”方法提供了一个巧妙的评价知识价值的方法。知识价值一旦被识别,单位就可以大胆地奖励那些贡献知识的人,还应该奖励那些通过识别了优秀知识的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