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李培根、倪光南等院士:让工业软件“硬碰硬”,解决制造业痛点

1年前浏览2193

工业软件是现代工业的灵魂,代表着制造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工业软件强,国家制造业竞争力才能强。当前,工业软件已成为全球新一轮竞争的“制高点”,也是未来中国制造崛起的关键。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让工业软件“硬碰硬”,解决制造业痛点


目前我国正加快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作为智能制造的关键支撑,工业软件对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发展工业软件,关键是要“硬碰硬”,让它解决制造业实际问题,破解生产“痛点”。李培根院士举例称,在企业中,机器人和工人是协同关系,工人通过操作系统平台,精准控制操作机器人进行作业,而机器人通过精准操作,可以完成不少人工无法完成的工序,这样的人工和机器两者通过互相作用以此增强工作效率,正是在工业软件的支持下进行的。


在工业化进程中,需要不断积累工业技术实现工业技术软件化,以此孕育出优秀的工业软件。从政府部门到企业单位都需要以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为主线,通过信息化赋能创新,推动工业软件发展壮大。


要发展壮大工业软件,必须更加坚定自主创新信念,加强产学研协同合作。只有凝聚各方力量,提炼核心技术,解决行业关键共性问题,才能培育出更多高水平的工业软件产品。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工业软件短板要补齐,不然会成“卡脖子”的薄弱环节              

       
从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产业链现代化非常重要,但在产业链中间,中国大规模的企业还是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倪光南院士以iPhone价值链解释说:从iPhone价值链来看,中国大部分企业处于低端制造的位置,就是不管我做怎么快、怎么好,但人家给你的价值分配不到2%。如果你不能通过工业软件、通过工业基础高级化工作,进入价值链的高端,那工作只能处于低端。这就表明了,要使中国的制造进入制造强国,我们不仅要解决产业链现代化,而且要解决好产业技术高级化的问题。        

       
工业软件是一个很大的领域,从集成电路来看,有个短板是芯片设计工具被控制,集成电路的工业软件、应用软件基本上被外国垄断,在这方面过去没有发展起来主要怪我们自己。倪光南院士说,行业在“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思想之下走了弯路,影响了发展。从流程制造和离散制造来讲,软件一样非常薄弱,软件市场被国外公司垄断,中国急需突破他们的控制。这个薄弱环节,在中美贸易摩擦以来是一个“卡脖子的切入点。对我们来讲是一个很大的软肋,从中兴到华为,即使我们的一些大学也不能逃脱这种制裁。所以工业软件的短板必须要迅速补齐,要不就是我们被“卡脖子的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         

       
倪光南院士表示,美国以GE公司为代表的工业互联网企业特别重视数字孪生技术,希望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把制造业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智能化水平。这个技术很热,世界上现在有两大空间,一个是物理空间,另一个是数字空间,未来的车间、工厂会存在于这两个空间,所以理想情况下,今后生产新产品,是先在数字世界里调整参数、改变原料、方式、设计,这个试错过程不需要消耗材料,也不需要产生很多废物。所以未来,我们希望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通过数字孪生技术能够并行推进。          

       
对于如何提升工业软件的发展,倪光南院士建议,加大支持力度,将其列入国家重大软件工程,并在软件基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左宁:做基础系统类软件要有“坐冷板凳”的决心              

             
软件是一项创新性很强的工作,唯有创新,才能铸魂。当前中国软件产业中最大的短板是基础系统类软件,如操作系统、数据库等。虽然这几年国内有一些进步,但客观说,这类软件还是以集成创新为主,真正的原始创新非常少。对此,陈左宁院士提出,要把这类软件做好,首先要搞清楚基本原理,要有基础研究做支撑,要有“坐冷板凳”的决心。        

       
陈左宁院士认为做基础软件是门槛很高的事情,现在大家都觉得做基础软件是一件门槛很低的事情,但实际上有多少是自己原创的?陈左宁院士说,创新就是要更加重视从0到1的原始突破,不能仅仅抱着功利主义的想法,不能对开源实施简单的“拿来主义”,这会极大地损伤整个软件行业原始创新的积极性。希望大家不忘软件创新的初心,以市场需求为牵引,加强基础研究,不断通过创新去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在当前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陈左宁院士还表示要通过数智转型,构建完整的生态,实现软件的高质量发展。软件产品要想在市场上成功,技术只是一部分因素,生态是核心要素。        

       
中国在应用类软件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但这些应用软件与国内的基础软件之间,还没有形成真正的闭环。即便是基础软件之间,也没有形成非常完备的生态。也就是说,中国整个软件产业只是形成了点或者面的突破,但没有体系化。构建完整的生态体系,需要产学研用各个环节协同发力,需要各个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陈左宁院士指出,每个软件企业今后都需要在技术路线、产品定义和市场推广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的完整性,提前布局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廖湘科:软件根技术助上层应用枝繁叶茂                  

                 
当前我国正在加速进入数字经济发展新周期,数字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软件定义一切”,软件成为关键基础设施的重要载体。          

         
在中国广阔的市场上,软件产业就像一棵参天大树,上层应用的枝繁叶茂,更需要大地之下基础软件的强劲发达,根深才能叶茂。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新技术迭代的变革下,基础软件的关键性日益凸显。无论是应对“卡脖子”风险,打造自主可控的软件产业体系,还是释放硬件生产力,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基础软件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根能力与根技术,向上促进了应用软件的创新与发展,向下决定了ICT基础设施的高效架构,不仅是国家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加速器,也是ICT产业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近年来我国政府通过战略部署、政策牵引、资金扶持等多种方式,全方位提升软件产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特别是在“十四五”新基建规划中,进一步强化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及其相关配套政策,也为我国软件根技术产业发展带来弯道超车新机遇。在这个重大的窗口变革期,我们如何推动软件产业迈上新的台阶,软件根技术创新突破,势必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毫无疑问,根技术概念的提出,有利于产业界迅速聚焦攻关方向,推动产业资源的集结和对关键技术的重点突破。对此,廖湘科院士指出:“以开源激发技术创新,以政策和市场合力推进产业生态建设,持续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三者缺一不可。”           

         
首先,坚持开源创新,建设自主原创性根技术体系。建立开放共享平等参与的开源社区,促进生态链大中小企业彼此合作,充分释放各企业创新能力,发挥各企业优势,尽量夯实自主可控的根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          

         
其次,强化政策和市场引领,打造软件根技术发展生态。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战略软件根技术的健康高质量和持续发展,离不开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完善行业治理、合理软件价值评估、深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快软件人才培养等各个环节的全方位推动,优化软件产业的布局,促进软件产业在国内循环健康发展,形成具有更具创新能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软件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最后,还要加强软件根技术人才培养,建设一流的人才队伍。人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各层面技术专业人才是保证软件根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也需要各方联动加大投入。一方面,企业应该投入更多的技术力量,跟高校共建,把行业多年积累的知识,通过课程教材联合培养、联合实验室等方式和高校一起加快建设专业能力;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做大软件人才培养的规模,只有足够大的人才培养规模,才能支持足够大的产业规模,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进入这个领域。          
       

来源:世冠科技
电路汽车芯片材料机器人数字孪生控制工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02-20
最近编辑:1年前
世冠科技
国内领先的系统仿真工业软件和数...
获赞 16粉丝 16文章 141课程 1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