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电磁波领域究竟有多少院士?-----细数电磁波领域的大神

1年前浏览2348

刚刚还在和师兄聊崔铁军教授的电磁超材料的应用,紧接着崔教授就成了院士。电磁波作为应用物理学的一部分,很容易出成果,但是很难出爆炸性的成果。目前为止,电磁波领域的所有应用还在麦克斯韦的指导下进行着,无论是计算电磁学,还是应用电磁学。

崔教授被选为院士,是所有电磁波工作者的骄傲。崔铁军教授对超材料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创造性地提出用数字编码表征超材料的新思想及控制电磁波的新方法,实现了数字编码和可编程超材料,能实时操控电磁波和编码信息,开创了信息超材料新方向。首次从微波传输线的角度研究表面等离激元(SPP)超材料,发明了一种超薄、柔性、条带式SPP传输线。与传统微带线相比,其传输特性可定制,并可显著降低传输线间的互耦和干扰。研制出一系列SPP无源器件和有源器件,开辟了基于SPP传输线的微波技术新方向。在传统超材料领域,实现了宽带、低损耗超材料的快速准确设计,在国际上率先实验验证了“电磁黑洞”和三维宽带“隐身斗篷”等物理现象,解决了超材料在某些国防应用中的瓶颈问题,并应用于中国航天、航空、船舶等部门武器装备的研制。

崔铁军教授在Science、Nature子刊、美国科学院院刊和PRL等发表相关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3部,论文被SCI正面他引1万余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3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6年军队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及2011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那电磁领域的大神还有哪些呢?

金亚秋 院士

男,19469月出生于上海市。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大气物理学,分别于198219831985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EECS)科学硕士(MS)、电气工程师(EE)、博士(Ph.D.)学位。曾先后在美国AER、纽约城市大学、英国约克大学、美国NOAA等任职。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IEEE会士。现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电磁波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南京理工大学兼 职教授。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IEEE GRSS杰出演讲者,曾任IEEE GRSS AdCom委员、IEEE Fellow评估委员会(GRS)主席。倡立了IEEE GRSS北京支部、中国电子学会微波遥感专业委员会、中国计算物理学会计算电磁学专业委员会等。现任IEEE Access副主编、中国科学(信息科学)编委、国家教育部电子信息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顾问。曾先后获IEEE GRSS杰出成就奖、IEEE GRSS教育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与三等奖、光华科技奖一等奖、国家图书奖上海市科技功臣奖、三次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973计划先进个人、首届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等二十多项科技奖励,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模范集体实验室主任。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了我国微波遥感的国家973研究项目,在国内外已发表720多篇学术论文、14本中英文专著与文集。

研究领域为复杂自然环境中电磁波散射辐射传输与传播、空间遥感与对地对空目标监测信息理论与技术、复杂系统中计算电磁学等。提出了自然地表全极化电磁散射的理论建模、数值与成像模拟、特征参数反演与目标重构,形成了“空间微波遥感全极化电磁散射与定量信息”的系统理论;发展了“自然介质矢量辐射传输理论”、及其在地球环境星载微波遥感、探月与深空探测等领域的应用;发展了“复杂背景环境与特征目标复合电磁散射”的理论建模、数值模拟、天地海环境目标特征识别的计算电磁学理论方法与技术应用。


黄宏嘉 院士

黄宏嘉,1924年8月5日生,湖南临澧人,电子学家、微波专家、光纤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科学技术大学(现上海大学)教授、名誉校长。

1948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硕士学位,1991年被授予名誉科学博士学位。1989年应聘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磁科学院院士。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 

黄宏嘉长期从事微波与光纤传输研究,创立了“超模式”概念,取得理论上的突破。


保 铮 院士


电子学家。1927年12月1日生于江苏南通。1953年毕业于解 放 军通信工程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雷达与信号处理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60年代初主持研制成国内第一台微波气象雷达。70年代初发明用以测定埋地电力电缆故障的“冲击闪络法”,解决了供电部门的一大难题。70年代中期以来,在数字信号处理、统计信号处理、阵列信号处理和自适应信号处理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先后研制出0.5μs和0.2μs的雷达动目标显示器、雷达天线自适应旁瓣相消器、雷达动目标检测器、可编程动目标检测器等,并推广应用于有关厂、所和部队,配置于多种雷达。致力于空间信号超分辨、雷达成像和时空二维信号处理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较为系统、完整的概念和方法。


陈敬熊 院士


陈敬熊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为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任航天工业总公司第二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电子学会理事,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 职教授等职;1947 年 7月上海大同大学电机系毕业;1950年 6月,交通大学电信研究所研究生毕业;《电子学报》、《航空学报》编委;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专家;主要从事电磁场理论、微波技术和天线设计工作;50年代未,他提出麦克斯韦尔方程直接解法。此法在解麦克斯韦尔方程时,无需像传统方法那佯引入辅助函数,而是以场源联系着的非齐次麦克斯韦尔方程直接求解,从而大大简化了麦克斯韦尔方程的求解过程。这种方法较之美国人戴振铎于 70年代提出的并矢格林函数法在运算上更简单,且能防止漏项。

孙忠良(1936年8月26日—2019年6月29日

(中国工程院院士、微波毫米波技术专家)

孙忠良为开发毫米波频谱资源,他自七十年代起研究了毫米波信号的发生和放大、频率变换、功率合成、相位锁定、准光学元部件、毫米波组件、集成前端等课题。曾完成毫米波体效应振荡器系列等重大研究项目,取得了许多有影响的重大成果。他提出体效应谐波模式振荡器的工作原理,目前已被国内外学术界广泛接受和推广,介质谐振器基波稳频谐波输出集成震荡器、三毫米谐波功率合成电路、毫米波分谐波注入锁定等技术,突破八毫米混合集成前端的电磁理论,电路设计和结构工艺等关键。近年来他着重进行毫米波新技术如准光技术、成像技术的研究。上述工作解决了毫米波领域中的一系列难题,为我国毫米波技术的工程应用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近年由孙忠良院士牵头申报的“973”项目已在研究,从而为今后在亚毫米波方面的科学研究打下了基础[4] 。


林为干 (1919年10月-2015年1月23日)

中国微波之父




林为干院士,微波理论学家。1919年10月20日生于广东台山。193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51年获美国加州大学博士学位。电子科学技术大学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关于一腔多模的微波滤波器理论》首先发现一个圆柱谐振腔中有5个同谐振频率的简并模可资利用,受到同行们的重视,至今仍广被引用。在发表的百篇科学论文中,保角变换应用方面的研究尤为重要。《英国马可尼丛书》第二卷大量引用他的外圆内矩的特种截面的数据和公式,认为其特性抗阻的公式和数据是当时最准确的。对高校教学作出了贡献,1989年获首届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特等奖。1999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毕德显 院士 (1908.12.21-1992.1.12)





毕德显(1908.12.21-1992.1.12),电子学家。山东平阴人。1934年燕京大学物理系研究生毕业。1941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硕士学位,1944年获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一直在我军通信技术院校工作。在雷达理论、信息论及电磁场与天线理论方面都具有较深的造诣和突出的建树。中国雷达工程专业的主要创始人,中国电子学界中最早进行信息论在雷达和通信中应用的研究者。为把信息论普及到通信、雷达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绩。长期致力于国防通信的教学、科研的领导工作,培养出大批高级电子技术人才,为中国人民解 放 军通信现代化和指挥自动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整理的不全,还请各位多多补充。谢谢。

来源:射频学堂
电路隐身光学航空航天船舶电力电子理论电机爆炸材料控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03-03
最近编辑:1年前
射频学堂
硕士 学射频,就来射频学堂。
获赞 150粉丝 302文章 949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