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由AI生成):
本文探讨了白车身弯扭刚度的目的、与整车NVH的关系、常用分析方法以及提升方法。车身弯扭刚度与整车NVH性能密切相关,合理的刚度设计是提升整车性能的关键。文章介绍了多种弯扭刚度分析方法,并指出在计算时需考虑局部刚度的影响。此外,文章还提供了提升白车身弯扭刚度的多种方法,如截面刚度、接头刚度和粘接刚度等。最后,文章总结了弯扭刚度与加载方式、边界条件等因素的关系,并强调了工程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车身刚度主要分为整体刚度和局部刚度,而车身弯曲及扭转刚度设计是车身NVH性能的基础。与整车动力学相、整车NVH性能、疲劳耐久和操稳性能等密切相关。
在《车身弯曲及扭转刚度目标值确定方法探讨》一文中详细介绍了车身弯曲及扭转刚度目标值定义的由来。一般情况下,白车身的弯曲刚度目标来源主要是整车弯曲模态,扭转刚度目标来源主要是操纵稳定性(悬架侧倾刚度有关)和整车扭转模态。白车身的弯曲刚度不足时,可能会导致车身弯曲模态低,易与其他系统共振,影响整车NVH性能及整车耐久等;而白车身扭转刚度不足时,可能导致整车异响,门洞产生较大的变形量,以至于门关不上,影响整车的动态密封性能等,白车身扭转刚度对整车操稳性能也有明显影响。
一般,通过合理的整车模态匹配和车身振型调制等方法,设计开发车身结构的整体和局部刚度,以达到良好的整车振动水平和操稳性能。
(1)一般来说,车身刚度越高, NVH性能会越好;
(2) 随着时代的发展,车身的刚度越来越高;
(3)高刚度和轻量化指标成为车身开发中日益发展的趋势。
(1)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资料,白车身的弯曲及扭转刚度计算方法较多,每个车企不尽相同,对刚度结果的读取及评判也有不同的方法和参考。
(2)弯曲刚度计算,一般取车身两侧位移的平均值作为车身的位移值,同时还需要考虑到车身安装点局部刚度的影响,取修正后的最大位移来计算车身的弯曲刚度值。
上式中,和分别为左右两侧未修正前的最大位移值。
上式中,和分别为前后支撑点位移平均值,L为前后支撑点距离,X为加载点的纵坐标。
上式中,为修正后的弯曲刚度值。
(3)扭转刚度计算,左侧前支撑点的扭转角插值为:
上式中,和为支撑前、后纵梁未修正扭转角,为前支撑点纵向位置,和为支撑前、后前测点的纵向坐标。
左侧后支撑点的扭转角插值为:
左侧扭转刚度为:
右侧扭转刚度与左侧相同。
整体扭转刚度为:
在白车身弯曲和扭转刚度分析过程中,大部分都需要优化,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或参考值。白车身弯扭刚度提升方法比较多,如接头法、截面法、对标法、应变能法、灵敏度法等。在实际工程中灵敏度法、应变能法应用相对较多,而且效果非常明显。
(1)截面刚度-根据截面形状及相关特性,考虑提升截面刚度。
(2)接头刚度-通过对标相应的接头刚度进行提升白车身弯扭刚度,可通过接头灵敏度识别关键接头。
(3)粘接刚度-随着工业胶在汽车中的大量应用,可通过增加结构胶或膨胀胶来提升白车身弯扭刚度,这种方法在实际工程中有时效果非常明显。
(1)白车身的弯曲刚度和扭转刚度与加载方式、边界条件、结果取值及计算方式等因素有关,且结果会有一定的差异;
(2)一般情况下,BIP相对BIW的车身扭转刚度约有20-25%的提升,具体数值与各车型结构、电池包及安装方式有关;
(3)BIP带上电池包相对BIP的车身弯曲和扭转刚度分别约有25-40%的提升,具体数值与各车型结构、电池包及安装方式有关;
(4)前副车架对车身的弯曲刚度及扭转刚度影响较小,约在5%以内,具体数值与副车架结构及安装方式有关。
(5)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铝合金在车身的大量应用,有些车身弯曲及扭转刚度达到非常规的数值;
(6)纵然白车身的弯曲及扭转刚度计算方法多种,建议在计算时考虑局部刚度的影响,或许其计算结果更具有工程参考意义。
【免责声明】本文首发CAE之家公 众号,欢迎关注我的公 众号“CAE之家”。未经授权禁止私自转载,本公 众号所刊登的内容、资料等来自于个人总结、技术论坛、文献、软件帮助文档及网络等,对文中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若您认为文中来源标注与事实不符,若有涉及版权等请告知,将及时修订删除,谢谢大家的关注!